第六百二十一章 牵动人心的《永乐大典》(第2/3页)回到明朝当暴君

光一闪间,薛凤翔脱口而出道:“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开始编纂,动用文臣三千多人,涉及到的宿学老儒达到两万多人,直到永乐七年才完工的永乐大典!

    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可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之下,连文楼中的《永乐大典》都有被焚毁的危险!

    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

    为了重录大典,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一百零九位善书人来誊抄,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页,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到穆宗隆庆元年才算是匆匆完工。

    问题是,按照这个速度来计算,《永乐大典》应该是没有抄完的!

    正本永乐大典约合五十五万页,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誊抄完整了。

    可是实际上,这一百零九个善书人还有休沐的时间,还有生病请假等等情况在内,很可能导致嘉靖副本的《永乐大典》没有完全誊抄完毕。

    依据江湖传言,正本《永乐大典》已经陪着世宗皇帝下葬了!

    前几些日子,崇祯皇帝正好跟自己这些人说过,要把皇史宬里面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大部分藏书都要多印几份!

    然后永陵就发生了渗水事件,前后不过一旬的时间!

    这些事情串联到一起以后,薛凤翔的额头上开始不断的冒出冷汗——细思极恐啊!

    自己知道了这么多的事情,会不会被厂卫给灭口?

    大惊之下,薛凤翔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了,直接向着温体仁哀求道:“首辅大人救我!”

    温体仁抚须道:“薛大人不必如此,其中忌讳,便是陛下的心中也是一清二楚,否则直接派厂卫去永陵中取了大典出来又有何难?

    如今借着永陵渗水之机把事情办的完美一些,想必陛下那边就能交待过去了。”

    左右现在内阁里面没有其他人在,温体仁干脆又多说了几句:“薛大人只消安心办好差事,倒是不用担心,魏公公身上担了多少事?现在不也在安心养老?”

    听到温体仁提起了魏忠贤,薛凤翔一颗提着的心才算是放下了一些。

    论到身上背的黑锅和骂名,自己这些所谓的阉党成员比起魏忠贤魏公公来可差的远了,那位可是当过九千岁的主儿!

    定了定神后,薛凤翔便向着温体仁拱手道:“下官多谢阁老提点,以后愿以阁老马首是瞻,绝无二心。”

    温体仁依旧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你我一同为天子效力,又何分彼此?”

    薛凤翔再一次致谢后才道:“下官这就先行告辞了。”

    从内阁向温体仁告辞以后,薛凤翔就去寻了孟绍虞,打算找这个礼部尚书一起研究下该如何迁陵。

    孟绍虞挥挥手命人都退下了之后,才亲自倒了杯茶水给薛凤翔,笑道:“孟某可是等候多时了。”

    薛凤翔勉强笑道:“孟大人等候本官,也是为了迁陵之事?”

    孟绍虞笑道:“孟某方才与礼部诸位同僚已经商议过了,四月十八日是个好时机,宜破土,迁坟,祭祀。”

    薛凤翔拱手致谢后才斟酌着道:“是不是太急了些?”

    孟绍虞有些意味深长的道:“帝陵渗水之事非同小可,若是迁延日久,水渗入了玄宫,只怕你我都没办法向陛下交待啊。

    更何况,孟某对永乐大典也是仰慕以久,正好借此机会一观?”

    薛凤翔忽然之间哈哈大笑了起来,向着孟绍虞拱手后便起身道:“既然如此,那薛某便回去准备一番,三日后破土。”

    匆匆告辞而去后,薛凤翔便直接往工部而去。

    其他人的事情都少得多,就是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命苦。

    迁陵这种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里面的弯弯绕更是多不胜数。

    比如什么时候破土挖坟,什么时候开建新坟,迎出来的棺椁该怎么存放,什么时候再次下葬等等。

    这些跟礼部纠缠不清的破事儿太多,自己要考虑的也就多。

    真不知道为了一部永乐大典就挖了世宗皇帝的坟,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哪怕自己也想见识一下真正的永乐大典到底是什么样子。

    ……

    这是一出大戏,从导演到演员都在尽力的演出。

    崇祯皇帝自以为自己干的很到位,却不曾想下面的官员们早就看破了一些。

    但是该配合皇帝的演出,下面的官员们都用生命在努力的配合着,以保证这场大戏可以完美收官。

    礼部跟工部这两个衙门再加上少府的官员们跟疯了一样,大有要把天寿山掘地三尺的气势,以求再找到一个适合于重建永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