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子期遇伯牙(第2/2页)彼岸医心
景,一个个都打了退堂鼓。
钟子期本人倒也不以为意,仍然以打柴为生。常常挑了柴去琴馆卖,帮琴馆做做清洁,听听琴,日子过得也还怡然自得。每每攒够一些钱,子期就拿了当作旅费,到汉阳县周边城市的一些琴馆去听琴。见识的琴师越多,听过的琴曲越多,子期对琴音的理解与感悟越深,常常能听出琴曲声中别人听不出来,只有琴师自己心中才能明白的种种情感。
一个秋,钟子期听琴馆的先生讲,有一位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可能要出使楚国,乘船经过汉阳。钟子期听了十分兴奋,便带了干粮,连续几日守在汉阳汉口的江边,希望能够偷偷地见上伯牙一面,要是凑巧能听到伯牙的弹奏,就更是三生有幸了。
谁知在江边一连守了好几,都没有看到带着瑶琴的人经过,不由心中十分失望。到了第十日,已是中秋佳节,傍晚空中突然下起大雨来。钟子期不忍离去,找了临近江畔的一处亭子避雨。
到了晚上,雨停了。江面上风平浪静,夜空中乌云散尽,一轮明亮的圆月高高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钟子期叹了口气,走出亭子,来到江边的一艘船边。突然,一阵悦耳的琴声从船上传来。琴声柔和圆润,优雅怡人,像母亲的手在抚慰婴儿,又像温暖的阳光在照耀万物。
子期从未听过如此动人的琴声,不由站在船边尽情欣赏起来。但船上的琴师像是感应到附近有人在听琴,奏出的琴音中发出一声异样的颤抖,随即停止了弹奏。
船上的琴师走出船舱,四处打量了一下,大声问道:“请问是何人在岸上听琴?”
钟子期向琴师抱拳施了个礼,朗声答道:“在下钟子期,今日能在江边听到先生的琴声,真是三生有幸!”
夜风拂动琴师的长袍,琴师的目光闪烁了一下:“先生既喜听琴,那么可知我刚才弹的是何曲?”
钟子期不假思索地答道:“《碣石调?雍也》,表达的是圣人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叹之情。只可惜弹到第四句时先生琴音颤抖了一下,就中断了。”
琴师的眼里闪过一丝喜悦,拱手道:“先生得一点不错。今夜如此良辰美景,不知先生可否愿意到船上与我共赏明月,抚琴详谈?”
钟子期应邀来到船上,只见那琴师约摸四十岁出头,穿一身淡蓝色衣衫,头发高高束起,上面插着一支碧玉簪子,神态十分高雅脱俗,不由问道:“先生可是闻名下的伯牙琴师?”
伯牙傲然道:“正是在下。”完重新坐到瑶琴前面,拨动琴弦,发出阵阵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钟子期听着琴音,仿佛看到一座座高山矗立眼前,高山巍峨雄壮,让人肃然起敬,不由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指法一变,一串串流畅的曲调从琴弦上飞出,琴声起伏跌荡,仿佛浩荡的江水奔流不息。钟子期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又变换了几首曲调,但凡伯牙心中所念,钟子期必然从琴声中听出来,表述出来的话语跟伯牙心中所想分毫不差。
伯牙又激动又佩服,叹道:“这世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钟子期更加激动。今晚他不仅见到了伯牙,听到了伯牙特地为他弹的琴,而且伯牙还称赞了他。钟子期觉得多年的执著终于有了一丝回报,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兴奋,不由浑身热血沸腾,连眼眶都有些微微的湿润。
伯牙拉着钟子期的手道:“你我一见如故,不如结拜为兄弟吧?”
钟子期一口应允下来。两人来到船舱前,伯牙点上一柱香,两人对着空中的明月拜了三拜,结为生死之交。伯牙年长钟子期十几岁,自然便是哥哥。钟子期年幼,即为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