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掌柜负责制(第1/3页)并州铁甲

    ()    铁锅之事,难也难,简单也简单,关键节点清楚,对于这些老铁匠就基本上一点就透,远比陈原亲自下手还要可靠的多。    泥模之事,不再是难题,铁锅之事,专门交由老彭负责。要老彭带30个铁匠,50个学徒专门做铁锅。    对于陈原,铁场不是专门只做铁锅的,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炼钢。    就拿现在平城拓荒来,这些以前的农地因为战乱,早没有人耕种,草长的一两尺深。    这样的土地,若用汉代铁犁,是实在太过吃力。    汉代铁犁其实已经很发达,木制框架,舌形犁铧,还配备有犁壁。    结构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到恰到好处,顺利而又摩擦极少。好犁犁地就像是用热水融雪,热水一过,雪地自然就能化开。所以,若果结构恰当,好犁子就能开车较深的够,而不会有什么障碍。    但是对于开荒来讲,又有不同,地下的草根又深又密,汉代的这种铁犁,稍稍一用,前头就会被草根挡住,在犁铧处,团成一团,到时候不光犁不动,而且必然上浮,根本难以犁地。    所以,必须用后世的钢犁。当然不仅仅是钢犁,而是一全套的农用工具。    铁锹,斧头,锄头,耘锄,铁镐,镰刀甚至收割机等等,能用钢的就全部用钢。    用好工具才有高的效率。    关于炼钢,汉代在兵器制作上,已经开始使用钢制的兵器。只是效率太低,基本是靠铁匠去反复锻打,所谓千锤百炼,百炼刀就是这样产生的。    陈原想大规模生产,那就得建造简单的钢厂。他首先想到后世的苏钢法,就是刚刚炼好的生铁直接进入一个融池与煤炭一起继续加热,将铁中的碳去除。可是,如果这样,铁的杂质过多。煤炭里也含有很多杂质,最后会影响钢铁的质量。    一个炉子里,煤炭和铁烧在一起,煤炭杂质过高,终究会影响钢铁的质量。可如何处理这里面煤炭含的杂质呢?    还是需要换种方法。    陈原思来想去,他想起一本书,大跃进时期,国内出版一本书《低温土法炼钢》,其中写的就有这样炼钢之法,那一章叫做《最简单的反射炉炼钢》。    他的思路正与之不谋而合。    这书中所载,在河南鲁山的炉子,两室左右相近,皆筑于地面以下,鼓风从燃烧室下部进入,后从炒炼室顶部进入炒炼室。    炉子是两个,一个燃烧炉,一个熔炼炉,中间有孔通联,可以使燃烧的高温进入熔炼炉,促成钢铁炼化,而是有专门的孔道将废气排出,又减少煤炭杂质存留在钢铁内。    燃烧室专门垒了烟囱,让煤炭燃烧后的废气都有出口,这样钢铁的品质就能大大提升。    陈原召集老古还有老林老石等人,在这铁场的东北角落里,开始建设这简单的熔炼炉钢厂。    人多,加上就在铁场,工具齐全,三时间,这简易的钢厂就建成。一旁,一丈高的烟囱矗立在一旁。    陈原一皱眉,恨不得打自己一顿,自己做事还是欠考虑。    这里钢厂一旦建成,烟囱必然是滚滚黑烟,这个污染啊,自己就不该在城内设置钢厂,更何况给自己的盐场还离得不远。    好在前期,也生产不了多少,这批农具之后,再生产一些做兵器的,然后就要将这钢厂搬走。    估算一下,生产个几十吨就是了不得的数据。    好在污染不会很严重,陈原自我安慰道。    这边钢厂建好,那边铁锅已经生产出来。    钢厂的炉子还得用五六时间烘干才能用,而盐场的铁锅已经生产出来,用烧煤的铁锅灶也在陈原的指导下垒起来。    陈原当晚叫起,所有盐场的骨干,铁场的骨干,就在盐场收购土盐的屋里开会。    铁场之人,老彭,老林,老石都在,还每人带了两个学徒,这是他们挑出来的精干的年轻人。    还有盐场这边,也有一个老者,叫做张乔,是张汎推荐来的,做事也是极度认真负责。他同样带了两个年轻人,坐在他身边。    灯火通明,陈原扫过会场众人,一个个面露微笑,兴奋的眼睛看着陈原。这几,无论是盐场还是铁场,都因为陈原的到来,带来了新东西。盐场的铁锅,比以前的陶釜,大上两倍多,容积几乎是以前的10倍多。有人用水测量过,新铁锅的容积是以前的15倍。    这一锅下来,相当于以前的15锅,那个不觉的兴奋。    铁场也是如此,新建炉子之后,陈原规定,暂停打铁,一切等这炉子里出钢。陈原如此看重这个炉子,人人都兴奋莫名,知道这又是一个好东西。    陈原开口道:“我从平城回来5了,如今铁锅已经做好,熬盐的新炤都垒好,眼看就要大力熬盐。而制精铁(钢)的炉子也都建好,只等五六,烘干之后,就可以使用。    我们盐场,铁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你们的工作也将有一个新的开始。    你们想赚大钱吗?”陈原着,眼睛扫过众人,几个老人家都没什么反应,相反几个学徒样的年轻人,各个眼神里含着期待,眼巴巴看着陈原。    老古还没话,一旁的老彭趴伏在地,浑身都在颤抖着道:“农都尉,我是流民,自从认识你,才能吃上饱饭。我不想多赚钱,就想报答农都尉活命之恩。”    老林,老石也纷纷如此表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