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并州牧董卓(第2/2页)并州铁甲

也没管过并州事。    陈原知道这些,不过在座的王允等人却不清楚。    所以,王柔才奇怪的看着陈原,以为他什么都知道呢。    陈原微微一笑道“我也是刚听你们说的。”    “你难道不担心吗?他一来,又带着兵马来,到时候我们都还没什么,恐怕很快就官复原职,你……”    王柔的担心不无道理,若董卓真的带兵前来,陈原这农都尉下的兵,恐怕都得裁撤掉。    “胡闹!”    王允在一旁气愤地说道,    “董卓此举,就是在要挟朝廷,他有什么道理要求自带兵马前来上任?难道文理之兵,就不是大汉之兵吗?文理不也是我大汉之猛将吗?    这个董卓,简直岂有此理!”    “只怕董卓,还有朝廷诸公都不知道现在并州之情况,还以为并州被白波贼和匈奴人占领呢?”    陈原微微一笑道。    “我们一直给朝廷写信,还有给朝廷各种报告,迄今不见任何回应?按说朝廷也早该知道你文理最近之功劳,不该迟迟不见任何回应啊?    除非朝廷对并州现在之事一无所知,才会对文理你光复大部并州不管不问。”    王柔疑惑道。    一旁的王泽一直凝眉思索,这时插话道“会不会是张胜作梗,绝不让并州的消息被朝廷知晓。”    “一定是,一定是,阉党祸国啊,阉党祸国。”    王允愤怒的站起身来,在屋内着急地走了两圈。    “一定是张胜,我们在这没杀他,现在他偷跑回洛阳。张让知道我们如此对待张胜,怎么肯善罢甘休。    现在张让若让朝廷知晓文理在并州立下大功,朝廷一定会升他的官,重用文理。    所以,张让必然是一手遮天,将并州的消息全部隐瞒,绝不让朝廷知晓文理之功,文理之能。    这样,即使文理立下再大功劳,朝廷也必然一无所知。”    王允斩钉截铁的说完,再次气鼓鼓地坐下。    “你之功劳,朝廷一无所知,封赏一点都没有。再加上董卓要做并州牧,我为你担心啊,文理,你可知董卓是什么样人?”    说着话,王允一脸忧心的看着陈原。    陈原虽从书上知道一些,不过这时候总不方便说,这个时候只得摇摇头,装作所知不多。    “董卓此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睚眦必报,残暴酷烈。凡是得罪他的,他绝对要报复,不管你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文理,你做事虽好,不过性格也是刚烈,和老夫一样,我不忍你步我后尘啊。老夫已是将近60之人,而你却刚刚20出头啊。”    三人当中,陈原其实和王允交往时间最长,两人虽有些看法不尽相同。不过陈原也知道,王允对自己也像子侄辈看待,教导唯恐不够。    陈原沉思一阵,再次给三人斟满茶。    茶案上,4杯茶水,渺渺白雾升腾。一旁的炭盆上,火烧的正旺,铁皮炉子,吱吱声响。    陈原坐下,沉思一阵,郑重地开口道    “谢三位前辈指点。不过陈原所想,并不在此。朝廷收了诸位太守或几位前辈的兵权,却阴差阳错留下陈原在此。而农都尉可耕田,又可带兵,而正是这阴差阳错,陈原才得以将并州大部一步步光复。    历史给了我机会,我就当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为民,为国,也为我自己之才干得以施展。    只要董卓并州牧一天不到,陈原就多做一天,争取他来之时,并州全境得以光复。哪怕到时候裁撤农都尉手下之兵,陈原也并无怨言。,。”    陈原语气郑重无比,话语真诚无比。他是认真回答此问题,本来他知道董卓不会来,也无须多考虑董卓来并州之后怎么处理他现在兵权之事。    而董卓更大的危害不在他身上,而是在将来的洛阳。    他这番话,更是针对未来洛阳乱局。    董卓将几百万洛阳人强行牵往长安,一路之上不知多少生灵涂炭,200里内,鸡犬不闻。    这是何等的灾难!    他要尽自己的力量,让这灾难小一点,乱世之中,多救一条性命,也是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