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24章 这事就算了(第1/2页)席卷晚明

    ()    朱由菘的这次的改革,不针对民,只是针对官,他的提议是,财政、治安分开,县令指负责治理本县百姓,不在参与这其的治安巡逻、税务征收等,这些事情,将会另外委派人马来解决。 </p>

    “世子真是高见。”阎应元本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利马山要被剥夺一部分而感觉到悲哀,相反,他觉得这个办法十分有效,毕竟这个方案一旦实行下去,整个江阴县,在人员衙役情况不增加的情况下,反而能够各司其职的维持一个县的治理。</p>

    听到阎应元的赞同,朱由菘顿时放心下来,他还以阎应元会反对,毕竟这是在夺取人家手的权利,然而现在看起来,这个担忧是多余的。</p>

    见到阎应元已经同意,朱由菘笑了一下,随后再次说出了更大的一个改革:也是增加鼓励商业发展,吸引各地商人前来投资,拉动江阴经济发展。促进江阴百姓生活。</p>

    朱由菘心知道,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虽然自己暂时还不知道今后自己走什么路,但是,他明白,商业才是能够提升自己财政最大的放置,光靠着农业税收,那是只能吃饱饭而已。</p>

    明朝虽然已经十分开放,但是对于商业这一块并不怎么看重,这让太多的商人受到打压,想要发展却不得不顾忌朝廷的体制。</p>

    但是朱由菘,想要彻底打断商人的顾忌,只要你能够来江阴,江阴一切都为你开放。不打压你,反而还会支持你,当然了,今后赚钱了,那税收方面,可不是一一个县的农业能够相提并论的。</p>

    “世子,商人重利,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阎应元对于县衙的改革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对于这个支持商人到来来,产生了疑惑。</p>

    看来阎应元这种人,也是在这个方面有些欠缺啊,算了,自己还是耐心的好好给他解释吧。听到阎应元不理解。朱由菘只能走到房间里面扯出一一条凳子坐在阎应元面前开始自己的开导。</p>

    “江阴县一年农业随手是多少。</p>

    “两万三千担,折算白银五千三百两。”</p>

    “商业税收多少?”</p>

    “目前一万五千三百两。”</p>

    “如果我们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投资,那么我们会增加多少?”</p>

    “这个?”</p>

    阎应元闭了嘴巴,他一下从朱由菘简单的问话知道了其的诀窍。</p>

    如果商业能够在增加,那么粮食税收连人家的零头都不。</p>

    你总算明白了,见到阎应元点了点头,朱由菘松懈了一口气,他还以为自己还要张开嘴巴继续跟阎应元解释,但是现在看起来,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p>

    “记住了,我们不要做传统的酒楼啊、土地啊,可以整点旅游啊。船运啊、我们可以将我们江阴县的特产远销嘛。”</p>

    不懂,对于这些,阎应元表示不懂、</p>

    算了,我还是列个表出来吧。跟他说话太累,见到阎应元眼睛瞪的如同牛一样,朱由菘知道他没有明白。</p>

    让阎应元先下去处理县衙的问题后,朱由菘开始回到自己的房间,铺开纸张,将后世的一些东西都开始思考。</p>

    经过将近两个时辰的思考后,朱由菘结合了江阴的情况,先整出来了一个超市。以及船运公司。</p>

    江阴是一个贸易县,每天来到这里的船只不少,他们需要船只输送,而自己也可以提他们进行运输,当然,这个钱财是必然不可少的。</p>

    江阴开始发生变化,在朱由菘将自己的想法册子交给阎应元后,阎应元当天下午贴出告示,鼓励经商,也鼓励其他地方的商人来江阴投资。</p>

    消息开始往周围几个县城传播,本来在周围县城得不到发展的各地商人一听这个消息,如同苍蝇闻到臭肉一样,开始拖儿带女的来到江阴,并且开始建立自己的商业。</p>

    一天一天变化大,曾经只不过是百户人家的黄田,开始出现房屋。曾经荒野的郊外,开始出现大量工作人员。</p>

    情况一边大好。</p>

    当当当......县衙,朱由菘敲打了一下大厅摆放了两箱子银子,这两箱子银子,都是江阴执行了一个月来获得的收入。</p>

    两万三千多两白银,这可是曾经半年的税收,然而今天,只不过是一个月而已。</p>

    而且,根据情况,各地还有更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