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摔杯为号?(第2/2页)狩猎大清
的不靠谱,他是再也不敢让皇上受传染了,急切间一个响头磕了下去,“有九爷担纲,皇上何不静待捷报,怎能寄望于一群太监?” “也不光是太监,总要有忠心于朕的侍卫统领着。” 康熙也信不过太监,只是觉得诓鳌拜空手面君,门一关就一拥而上这个提议,很合他的心意。 可刚了一句,见黄海又是磕头如捣蒜,毕竟是少年人,不免有些不耐:“朕觉得九的法子才是行险,宫外当众拿人,那是好拿的么?即便是抬礼入宫,挑夫易乱,可鳌拜身边仪仗护军俱在,他怎么拿?” “马岱杀魏延,温酒斩华…雄。” 黄海下意识答了句,抬头见康熙有点恼,声音不由低了些,“九爷确有十分把握,只要皇上能依计减掉鳌拜的护军,九爷拿性命担保,一定拿得下鳌拜。” “你这奴才,倒是信他。” 康熙无奈的摇摇头,脸上浮出了一抹古怪,“鳌拜个武夫,擢其为会试主考官,就能让他装读书人的斯文,自卸武备了?” 黄海的神色也略显古怪,毕竟九爷的提议就太怪。 元吉的提议,是任命鳌拜为康熙七年二月春闱的会试主考官。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就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大比的日子。 中试上了杏榜的贡士,就会走入这间清宁宫内,再参加殿试,由皇帝赐进士出身。 有资格上殿的新进贡士,就可称“子门生”了。 如果鳌拜是会试总裁,也就是主考官,那就成进士们的“座师”了。 可考进士是读书人的事,让鳌拜个拎刀的半文盲当主考官,胡子一撅眼一瞪,举子们不得吓死? 这提议靠谱么? 黄海觉得九爷的提议哪怕再邪乎,也比让皇上跟鳌拜玩命强,抛下心中不靠谱的顾虑,强自打气道:“奴才感觉九爷的有理,这人啊,就是没什么才求什么,鳌拜官至极品,军功晋公,位列太师,唯独缺了一样,大学士。为了让人称呼一声中堂,他不得收收性子,收收护兵?” “那他也不会孤身入宫。” 康熙感觉或许鳌拜做了主考官,出行会减点扈从,可怎么减都减不到光杆的程度。 “剩下的九爷包办了。” 黄海见康熙狐疑的看过来,赶紧道,“皇上,不是奴才信的过九爷,是九爷正在捣鼓什么‘大杀器’,旬月间就让皇上亲眼看看威力,奴才看九爷信心挺足的。皇上法眼如炬,到时要是看了觉得不行,再从长计议不迟。” “唔?” 康熙摸着下巴,沉吟了少许,九在外面是挺能捣鼓的,屋里正点的沉香,太皇太后与嫔妃拜的一堆开光灌顶大菩萨,都是九送来的。 宫里烧的也是他的蜂窝煤,后宫都装了暖气,不比暖阁的地暖差。 哦,还有新鲜蔬菜跟酸辣泡菜! 可这些玩意能杀的了鳌拜? “你起来吧。” 康熙对跪在地上的黄海摆了摆手,轻声道,“朕看看再。” …… “看看,这可是好东西呀。” 元府,前院一口甜水井旁,三颗槐树间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湿粉条。 红薯粉条。 红薯这东西是万家生佛。 明万历年间,在吕宋经商的华侨陈振龙,不顾西班牙人禁止红薯出口的禁令,将红薯从吕宋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谁杀的中国人最多,不太好统计。 但谁救的中国人最多,八成就是陈振龙,救人数以亿计。 每逢灾年,正是有了红薯,饥民才不用吃观音土。 终清一朝,人口增长那么快,那么大,红薯与玉米的助力不。 再多的清官,比不上一个地瓜干。 当万岁化为了泥土,只有玉米面儿窝头,永垂不朽。 窝头,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