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敌人的姑息,换不回我们的怜悯(第3/3页)狩猎大清
尽调顾问,就是负责跟关内的大明统治阶级,谈判并购与换股问题的代表之一。 谈好的条件,在议政王大会一过会,大明关内就又多一个地下党,再签署一份换股协议,就又多一个带路党。 满洲八旗战力只能作用于正面战场,真正把大明交出来,确保了大清统治权稳固的势力,就是大明的统治阶级。 满洲有议政王大会的时候,外交与谍报战线上进攻犀利,英雄辈出。那都不是了解敌人,是大规模的收买敌人,瓦解敌人。包括大明境内,蒙古诸部,藏地佛爷,都是如此。 秘密潜伏,情报侦知,内应扑城,收买策反,威逼利诱,合纵连横,从幕后为正面战场,立下了赫赫功勋。 清初谍报系统之精锐,精锐到世人只知大明锦衣卫,对满洲八旗这一地下系统,一无所知。直至雍正时期,江湖道门屡屡被叛徒出卖,才知清廷有粘杆处密探这回事。 实际上,雍正设的粘杆处,也就是“血滴子”的原型尚虞备用处,仅是一个风闻奏事的内务府机构,一群杂鱼包衣兼职的市井特务,是用来掩护真正的情报机关的。 由于满洲八旗的封闭性,大清真正的情报系统,正如皇太极的名字一样,大明也好,后世也罢,始终一无所知,倒是负责对明策反的李永芳,派出的潜伏京师七年的暗探与情报站,曾被大明东厂破获过。 这一情报系统,就直接隶属于议政王大会,是非常神奇的互联分布式架构,无常设机构,无中央服务器,只予特定军政商民人等,以密信直奏之权。 议员有特定配额,但具体给谁互相不问。谁被赋予了这一权力,仅有双方当事人知道。 密信上来,送交的却不是当初授予这一权力的议员,而是宗人府的“公共信箱”,由议政王大会统一取件,在会上公开宣读。 当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的迷信被截获,就是通过这一渠道直送京师。 后来,康熙把这招学了过去,就有了给予特定地方官的“密折专奏”之权,只不过把寄送到“公共信箱”,公开拆。变成寄给他,他来拆了。 一文不花,罗下,怕被人贴大字报,又不知身边何人会告,那就只能自我督促,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自己告诉自己:“我做的事,皇上都知道。” 那就奋勇杀敌,好好做官吧,不要造反哦,皇上都知道。 这招之高,就是康熙从议政王大会偷师来的。 议政王大会,就是满洲封建军事贵族集团,夺取下的基础,实在是太聪明了,互联架构都玩出来了。 此时连康熙的南书房都还没有呢,要等到康熙的南书房,雍正的军机处,再到乾隆持续削弱议政王大会的权利,议政王大会制度才最终在乾隆朝消亡。 八旗就是从那个时候,完犊子了! 愚昧的晚清,别主动去了解敌人了,主战的都坚信洋人有绑腿,扑地则不起,连南怀仁怎么走路,华尔洋枪队是怎么打仗的都不打听打听,就敢战之必胜了。 无知者无畏! 满清这时候可不是大一统,更不是独裁统治,就是典型的军事贵族民主合议制。 与欧洲海盗秉承的“海盗法典”有异曲同工之处,皇帝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船上的人一投票,同样可以把皇帝流放了。 而且分配相对公平,赏罚分明。上升渠道是通畅的,有升降梯制度。 一个家奴包衣攻城只要第一个登城,立马就是半个前程,封爵,成为贵族。 同样,打仗敢跑,宗室照砍,失城者死。大清县令巡抚就最爱上吊,军人战死,家属同殉者比比皆是。 城丢了还敢嫌水太凉的,都是乾隆朝之后的事了。 此时的清,可不是晚清,儒癌晚期的清,才叫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