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三问两答,铁树开花(第2/2页)行境
此事后心中羞愧难当,从此放下芥蒂一心辅佐新帝。 韩卿以德报怨之举,何如? 云风对这段佳话自然耳熟能详。后人对韩卿的评价无一不是歌颂称赞,云风从心底同样佩服韩卿大公无私、海纳百川的精神。然而若是问云风是否也能做到这样报怨以德,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云风虽然钦佩,但却并不认同。 思考片刻之后,云风落笔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那么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报答他呢?别人捅了你一刀,你给他一千金币,别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你,你还是给他一千金币,那别人是愿意捅你一刀还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救你呢?若问我,我不会有那么大的度量,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记在心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若犯我,以牙还牙! 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表述,不过这正是云风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题做完,题二: 祖师墨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请卿予与判决。 这题让云风想到《泯经》里的一则神话:北海之中,有一孤岛,岛上生活着一个千丈巨人,却因海浪滔天,暗流涌动,无人成功登陆过此岛,亲眼目睹其身。 一日,海岸火山喷发,人们被迫前往孤岛避难,当船只越来越近时,却发现巨人的身体越来越小。待人们抵岛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巨人”是数十年前遭遇海难的渔夫之子,而他身体和常人无异,只因海上存在某种独特气流才造成视觉差异。 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真——云风以此点出发,再次落笔。 香柱燃烧过半,云风来到题三: 道家曰:万物归一。 那一归何处? 这题很简洁,一目了然,似乎比前两道更为容易,但云风却眉头紧皱。 “一归何处?”云风发觉这个问题越是细想,越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循环往返生生不息,道家所言云风自然知晓,这与佛家的万法归一,法有心起,还由心灭为异曲同工之处。先勿论一归何处,而从万物归一论述。 万物,指的便是天地万物,而何谓一? 道家祖师《知北游》曰:大道无所不在,在蝼蚁之中,在野草里,在瓦块砖头中,在大小便里。蝼蚁、野草、瓦块皆为万物,却又归于道中。佛又曰:一念缘起,一念心灭,万象皆由心生,而心不过虚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说来,一归于道,一归于心,一归于无,一无所归似乎都能成立,但真正的追根溯源,将一归于何处具象化,那么“一”到底归于何处? 香柱渐渐探底,云风已没有多少时间思考。 “啾啾……” 这时一只鸟儿突然落于案台,云风只顾埋头沉思,并未理睬。 小鸟似乎对桌上的墨汁很是好奇,一边望着陌生的少年一边小心翼翼地渡步靠近。在它眼中,少年无疑很怪,一会眉头紧锁,一会挠头苦思,一会提笔,一会又收了回去。在少年纠结期间,小鸟已走到砚台,随后低头啄食了几下它一直想尝试的墨汁,然而却发现这黑乎乎的东西甚是难吃,连忙甩了甩喙,却刚巧将墨汁甩到了云风的答卷上。 小鸟对此似乎还有些不满,扑哧一下飞走了。云风看着答卷,虽被墨迹弄得有些污乱,但幸好字迹还算清晰,他无奈地笑了笑,收起了笔。 一阵大风刮过,吹着竹架上的书籍沙沙作响。 鸟儿逆风而飞,更加轻盈欢快,它穿过树梢,飞过山涧,低空俯冲,掠过草地。 一滴余墨,从鸟喙滴落,打在一颗斑然如鱼鳞的铁树上,这颗几乎与青山同生的铁树,或许是整个青山最为古老的树种。 这一刻,坚硬如铁的树干缓缓地由中心向外舒张,一朵优美的铁花绽放在青山之中。 香灭,花婆婆准时而来。 她没有查阅试卷,而是直接收起道:“稍等。” …… …… 冥昭大陆东部小国。 一头白鹿缓行于小道,它全身毛发雪白,身躯修健,鹿角极长,一双灵气之眼让所有异兽皆黯然失色。 一只白鹤从空中飞来,落在一柄拂尘之上。 白鹿上,坐着一位老人。 老人取过白鹤脚下的小竹筒,然后看到了那张有些脏乱的答卷,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