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九子联方(第2/3页)行境

动,果然发觉后方挡板有着一道口字型的缝隙……    云风屏气聚神,轻轻一按,随即抽出手掌。    “咚!”随着一声闷响于书房荡漾,两个书架缓缓移开,深邃的石门像凶兽的血盆大口,等待猎物自投罗。    云风拿起手边灯烛,进入石门。    顺着石阶一路往下,很快便没有了去路,一面石壁挡在他身前。壁上云腾兽走,技艺精湛,然云风目光却紧紧锁住壁中铜锁。这古锁他曾在一本古籍见过,印象极深。    “九子联方锁……”    微弱烛光,随云风自语轻晃。    ……    ……    “史上最难破解的古锁么?”书桌上,摆放着各类尺具,凌乱的纸张遍地,书籍垒得像座小山,一个脑袋埋入山间,不是云风是谁。    只见他一手拿着尺具,一手握住工笔,一笔一画,极其认真专注。很快,一幅精准的构图便跃然纸上。    “还是不对。”这次又无例外,无论图形看似如何相近,感觉上总相差一分,并非差在构图,是一种意境,一种感官上的微妙判别。    这张费时许久的描画,和之前数十份构图一道,终究归入地上凌乱的纸团。云风有个习惯,思考时爱啃笔,此时这支桃木工笔只剩末节。    “好饱。”一筹莫展,云风只好停下重新思考。已经三天,丝毫没有进展。九子联方,史上最难破解古锁之一,并非浪得虚名。    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了,云风将目光从纸上抽离。这两天他在层层书架中穿行,收集有关古锁的书籍。令他意外的是,九子联方锁虽然古老,但名气不小,在丰富的书阁中不乏记载。    “变化多端,奥妙无穷。”这是《鲁书》中对它的赞誉。    此古锁伊始为建筑结构之用,类似榫卯,严丝合缝,互为契合,不费一钉一钩。最简单乃十字结构,用于建筑承重之上简而坚固,易装易拆。由简及繁,依次为“**榫”、“七星结”、“八达扣”,最为复杂者,即九子联方。由九面柱组成立方体,凹凸咬合,错综复杂,达百种组装方式。由此演化而来之九子联方锁,与常用锁具最为不同即是其锁无孔,自然也无锁匙。破解之方式,便是将其拆卸,抽丝剥茧,然则其组装顺序五花八门,百种组合,如同不可折返之迷宫,必先找准每一个出口,才不至于陷入死路。关键之处,是从其中找到线头,才能推断出其构建次序。    云风之所以没有依次尝试,是因担忧解锁失败后可能会触发某种机关或发生其它不可预知之事,最为保险之方式莫过一次成功。望着遍地草图,云风转换思路,不再拘泥于构图,开始着手搭建模型。与其构图千百遍,不如动手搞一遍。    携带足够的木条和必要之工具,外加几个馒头和些水,他再次进入暗道。    搭建模型并非难事,打小云风便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七岁时拆卸轮椅结果无法装回爬了半月,十岁设计制作一种半自动化机械腿辅助行走,结果齿轮卡壳掉进水沟,一天后被仆人找到。虽屡屡受挫,但着实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    石壁上嵌着的古锁为铜制,时光久远,因氧化而斑驳黝黑,在不见天日的岁月中尘封多年。    模型很快便搭建起来,虽是类型相同的九子联方,然组装方式不尽相同,找不到壁中古锁搭建次序,云风也无从下手。古锁次序图,好比“锁匙”。没有它,一次拆卸成功的机率忽略不计。    在此之前,云风也曾试图找过次序图,但在寻觅了几个可能藏图的地方而一无所获之后,便放弃了。且不说次序图是否藏在书阁之中,即便在,在万千书海中寻得它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盯着壁中古锁,云风绞尽脑汁,一个人若长时间集中精力思考时很容易犯困,于是他睡着了。    人在睡着时大脑并非停止运行,只不过是以一种低能量状态保持身体机能运转,像冬眠的冷血动物。睡着时,和外界的感官联系也并未中断,譬如遇冷时,梦中如坠冰窖,火源靠近身体时,梦中也常出现置身火海之感。因此警觉之人,即便入睡中也能察觉危险逼近,而洞悉天地法则与自然亲近之行者,感官更为敏锐。    梦中,描画古锁的图纸不断在云风眼前闪现,围着他旋转,小巧的模型不断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套合分解。    “我真是个天才。”云风醒来,对自己由衷夸奖,想来是找到了破解之法。    “东西南北中,加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正好由九个斗拱将书阁之重荷载于柱上。”    “而每个斗拱套合方式,与九子联方锁相同。只要将这九个斗拱的套合次序摸清,再按顺序组装起来,即为壁中古锁次序图。”云风游走于书海之中,很快便找到了书阁的建筑图册。    自担任图书管理员的第一天,他便了解书阁历史。此书阁建于纪元前九四六六年,距今已逾万年历史,不可不谓久远。其中虽经三次改建,历次修缮,但除扩宽空间及替换腐木外,并无大改,因原貌得以最大保留。    而书阁建造之初,镂空处实为九面石柱支撑,力求载重亘古之理念。然经一次大震后,石柱崩裂,楼阁部分塌陷,清淤并改建后,当代院长决定以木制替代石柱,增加弹性空间,最大限度减震。    云风拿着建筑图册,依次爬上柱体比对斗拱构造,去繁化简,将九拱合为一体,记录在册并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