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晋升文士(第1/2页)三国之文士崛起
() 秦牧之一连过了三关,孔融的脸色还是铁青的。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秦牧之顿时感觉不妙,但还是上前恭敬地施礼。 “所谓文士,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德行!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果然,孔融还没出题,就板着脸开始教训秦牧之:“不要以为会唱几首流行歌曲就能入我东汉文院!” “孔老先生教训得极是,君子必须要重德,德之不立,行之不远。”秦牧之点点头,。 “你知道就好,君子无德,即便有才也不堪大用。你七科全挂,而且经常旷课,无才无德,本来文院断难留你。今日,我也并不想为难你。”孔融板着脸:“快重阳了,就以重阳为题,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必须是古体诗,如果能把我感动流泪,这一关就算你过了,否则你还是回老家卖草鞋吧。” 秦牧之刚听到孔融不为难他,心里一喜,觉得自己马上又可以进入东汉文院了,没想到孔融这老狐狸,深藏不露,要自己写一首古体诗,还要把他感动哭,这难度,真的难于上青,况且还要七步成诗! 现场的曹操听了孔融的问题,哈哈大笑,走过去拍了一下秦牧之的肩膀,:“走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孔老先生明显是想替文院清理门户,不想要你。” “七步成诗,这也太难了……” “原来以为郑玄是‘魔鬼导师’,没想到真正的‘魔鬼导师’是孔融啊。” “这刘备也真是太背了,都过三关了,真是可惜……” 四周的学生议论纷纷,连蔡邕都坐不住了,对孔融:“孔老夫子,你这考题,是否也要求太高了,刘备虽然以前挂科很多,但我看他悔改的诚意还是有的,你为什么不开一面呢?” “蔡老,我意已决,你不必多言,孔某不能让七科全挂的学生败坏了东汉文院的百年声誉啊。”孔融丝毫不给蔡邕面子,:“他留不留得下来,就看他的本事和造化了。” “孔老师,我要开始答题了!”秦牧之想了想,开始应考,一步,二步,三步…… 秦牧之走了三步,还没开口,现场的人都为秦牧之捏了一把汗,尤其是关羽,急得满红脸都是大汗。 蔡文姬也不禁看向秦牧之,为他感到担心和惋惜。 其实,秦牧之是在选择合适的诗歌,关于重阳的古体诗很多,高中时曾经有一次语文老师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抄写“重阳古体诗一百首”,他还记得好几首,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虽然好,但是秦牧之首先就排除了,因为他刚在现场听到郑玄给袁绍出的题目中有“春眠不觉晓”的诗句,没记错的话,也是孟浩然的诗作,所以这个时空孟浩然是有的,不能贸然用他的。 秦牧之考虑的第二首是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也不错,但“白头翁入少年场”,明显是感叹自己已经老了,这与现场的气氛不符,秦牧之要是在孔融面前装老,那别感动了,立马就会被赶出学院。 走到第三步,秦牧之想起来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到这首,秦牧之眼前一亮,这个时空没有王维,他也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他重视兄弟之情,走到第四步便开始念:“独在异乡为异客”,第五步念“每逢佳节倍思亲”,走完第七步,“遍插茱萸少一人”,刚好成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田园诗不同,这首抒情诗写得非常朴素,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时读到或听闻这首诗,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浓浓的思乡之情,触动内心深处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秦牧之借用,正好符合他的年纪和处境,浑然成,看不出任何作弊的痕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孔融听到这里,已经开始动容。 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出,孔融想起了老家的兄弟,不禁眼角落泪。 “好久没有这么感动了,我这一关,也算你通过了。”孔融用衣袖擦拭了一下泪珠,点头。 就这样,秦牧之通过了四大首席导师的考核,再次进入东汉文院。 而最后这种传世千年而不衰的名诗一出,东汉大陆上空的诗云再次剧烈震动,睛霹雳一样的响动,一道巨大的光从半空直射下来,照耀在秦牧之的脸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涌上他的心头。 “难道古体诗蕴含的名气是最大吗?”秦牧之心想。 秦牧之还没来得及细想,就看到四大导师蔡邕、郑玄、孔融、司马徽都站了起来,表情严肃。 关羽也惊呼:“大哥,你的头顶怎么出现了一道紫色光环?” “啊?头顶紫色光环?这意味着什么?”秦牧之并不清楚,不过他看到现场曹操的嘴巴,也张成了“o”字型,他就知道这应该是好事。 “佑我东汉文院,又诞生了一位文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