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9章 国朝策,借虏平寇(第2/2页)崇祯十七年秋

,但如若成功,却收货最大”王彦微微行了一礼,徐徐道来。“将军当速发大军,直扑济南,趁着清军尚未南下,控制整个山东,而后整合诸路义军,当有一战之力,若能抵挡清军,通侯之賞,当不在话下。”

    “发大军直扑济南?”赵应元一阵思索,犹豫片刻后道。“吾军降卒重多,尚未归心,大军不稳,况且济南乃是坚城,如不能下,必然军心动摇,到时候青州再失,吾岂不又成丧家之犬。此计不妥,士衡可言下策”

    王彦心里不由得一叹,如今清庭在山东兵力空虚,加之诛杀王鳌永后,义军再次蜂起,山东动荡,济南方大猷手根本没有多少兵马,正是席卷山东的最好时机,可赵应元却迷恋青州,不愿舍弃刚刚到手的舒适生活。

    农民军放弃拿手的流动作战,而死抱着城池不放,让王彦不由得想起梦出现过的另一支武装,他们曾席卷大半个国,最后却在攻陷南京后,被纸醉金迷的生活迷惑,落了个困死天京的悲惨结局。

    “晚生的下策最为安全。”王彦调整心态后,接着说道。“将军可胁藩南渡,投靠四镇之一高杰所部,同为闯军出身,必然会受其重用,当也不失官位,不失一身荣华。”

    “不妥,不妥,还是不妥。”赵应元连连摆手,“吾等好不容易得了青州,大好基业岂可轻言摧毁,况且我若不与清兵一战,以败军之身,仓皇南逃,也必然为人不耻,得不到重用,士衡还是说说策吧。”

    王彦的策与下策其实并没前后之分,相反是最无奈之策,他心最想赵应元采纳的是次,其次是下次,最后才是策。

    策可以让他拥有一次与清庭直接对抗的机会,而且胜负尚未可知,命运掌握在自己之手,可以奋勇去争。

    下策则可以让他安全退回江淮,从新寻找能够扛起抗清大旗的官员。

    策反而最为无奈,要将一切交与他人,能否成功不在自身,而在时局演变,全听天命。

    “策虽然看似庸,却最易变成死局。”王彦心里颇为无奈的说道。“晚生最近清查青州府库,得白银四十五万两,粮草三十万担,料想原本是王鳌永招降义军之用,现在尽入将军之手。有这些钱粮,将军便可地招兵买马,操练大军,若清军南下,也可以凭城而守,不于清军浪战,一旦山西顺军取胜,或是天下有变,将军便可凭借独守青州之威名,横扫清军,立不世之功业”

    “此策到是甚合我意”赵应元既不愿意冒险,又舍不得到手基业,赵军都是他的老部下,整个青州的命运自然由他乾坤独断。“那麻烦王大人与士衡,处理招募新卒,完善城防之事了。”

    “愿为将军效命”当下王彦只得与杨王休齐声道。

    “我定要将青州打造成铁桶一般。”赵应元十分满意,而后挥挥手道。“好了,你二人退下去准备吧”

    “是”王彦与一脸忧郁的杨王休便一起退出了大堂。

    分别后,王彦立马行动起来。

    他让士卒在四门竖旗招兵,有马给银四两八钱,骡兵给银三两八钱,步兵一两八钱,外加一钱。青州附近不少抗清义士纷纷来投,四五日间,王彦便招了五百于人,这让他阴沉的心情好不少。

    一晃时间到了九月初五,青州城里却迎来一波南来的客人,赵应元起初很心,但明白其责任并非招抚山东,而是北使清庭后便不在搭理。

    王彦便接下招待左懋第北使团的责任,与其相谈甚多,分别时声泪俱下的言道:“劝君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当北使团北行,另一个不好的消息也从北方传来,青州城内顿时如临大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