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你们用什么回报(第1/2页)大帝征途

    ()    明清时期,松江府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后世有人考据: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数量等角度考察,明代晚期,松江府棉布产量最多为1575万匹,外销量最多为1305万匹。明代“松江棉布,衣被下”,是当时质量最好的棉布。    在座的乡绅有好几位身穿松江棉布。    明代棉布长三丈二尺,宽一尺八寸,重量三斤,普通棉布售价银三钱一匹,松江棉布大概四钱一匹。    尚国梁拿出来的棉布经纬细密,结实而又重量较大,最关键的是宽度达到三尺六寸。    开布庄的管史林一见幅度这么宽的棉布,腾的就站起来了,迫不及待的伸手抓过一匹用手比划掂量着。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管史林立即就判断出手里的布匹质量要比松江棉布高出一个档次。    “好布!”    管史林只了这么一句话就不了,眼睛冒着灼热的光芒直勾勾瞧着尚国梁。    尚国梁笑笑问:“管寨主给个价吧?”    “每匹六钱银子,有多少要多少。”    这种布每匹相当于松江棉布两匹,这个价格偏低,不过考虑到松江棉布的收购价也只是三钱银,两匹松江布也是六钱银,也差不了多少了。    “哈哈哈哈……”尚国梁大笑,差点笑出眼泪来,笑够了才居高临下盯着管史林道:    “好大的口气,每年给你一千万匹,吃得下吗?”    六百万两的大买卖!惊得众人又一齐伸长脖子齐刷刷看着尚国梁。    明末清初人均年消耗布匹大概在一点五匹,全国每年消耗布匹上亿匹,值银三千万两,这是一笔巨大的买卖。    当然因为国人习惯于自己织布自己穿,销售市场其实没那么大,六百万两差不多就可以囊括全国的销售了。    不过当尚国梁能拿出大量这种机织布的时刻,也就预示着农织布产业即将破产,手工织布不可能与大工业化机织布比拼,当年的大英帝国就是以机织布拼命向各个殖民地倾销发的家,世界的手工业必将在大工业化面前颤抖。    听到这么巨大的产量,管史林一屁股又坐下了,不过刚一坐下就又像屁股底下安了弹簧一样弹了起来。    “大王莫要哄我,每年一千万匹是将来的产量吧?现如今大王恐怕拿不出来。”    好吧算你对了,尚国梁的脸色稍稍有些囧。现在哪里能拿出一千万匹,就连一百匹他也拿不出来,原因还是原料和工人及机器不足的问题。    饭要一口一口吃嘛,急不得。    “嗯”,尚国梁点点头道:“管寨主的没错,现在确实没有那么多,所以我才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咱们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团结起来才能一起赚大钱不是吗?”    如何团结?    在众人一再期盼的眼神下,尚国梁慢慢道:    “兄弟我想把这个预期的巨大的好处与大家一起分润,还是按照肥皂的老规矩,这个布匹销售也要成立一个商号,共分一百万股,每股一两银子,我们尚营占七十万股,其余三十万股分给大家认股。”    嘶……众人发出惊讶声。    三十万股意味着需要三十万两银子认购,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钱,怎么办?    尚国梁知道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钱,补充道:“诸位在山外有那些亲朋故旧做买卖的,也可入股,在座的如果能拉到大笔投资,我给他价值一成的原始股,打个比方你能拉来一万两投资,我就分给你一千股原始股。”    尚国梁话的意思,大家大概都听明白了,不过还是有不明白的问:“原始股?”    “贴切吧?就是一两银子一股的股份。”尚国梁得意的道。    这群人恐怕没听过这个词汇,尚国梁一种知识上的碾压感油然而生。    又有人问:“难道还有不是一两银子一股的股份?”    好吧好吧,还是要再普及一下股份的知识。尚国梁沉吟一下回道: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假如我在县城有一家酒楼,最开始的投入没有多少不过区区一百两银子,这一百两银子就是原始股份。但是这个酒楼每年能赚取一千两银子的纯利,有人就相中这个买卖了要来买我的酒楼,包括酒楼建筑本身、各种菜谱、大厨、招牌全都买,如果卖出去了那么就意味着原始股变成可转让的股份了。大家认为我应该多少钱卖掉这个酒楼呢?是按投入的一百两算还是按每年盈利的一千两银子算?”    对餐饮业有些了解的章子长眼珠转了转回道:“都不是,这酒楼起码三千两银子起,如果再讲讲,五千两银子也不是不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下金蛋的鸡,没有谁会傻的一千两银子就卖掉。”    这是市盈率的问题。    尚国梁兴奋地敲了敲桌子,对章子长的解答很满意。    “对的!原始股可以变为可转让的股份,当我转让时原始股一百两就变成了三千两,增值数十倍,就是因为这个酒楼可持续盈利,所以原始股就变得值钱了。    我们再假设,我们合伙的的这个棉布商号如果每年能盈利一百万两银子,那么各位手里的原始股因为各种原因转让给别人的时候,是不是还是每股只值一两银子呢?”    在座的从事商业的人首先明白过来,迫不及待回道:“当然不是,如果每年能盈利一百万两,我们手里的原始股不敢增值数十倍,三五倍还是不成问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