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 揭开迷雾(三)(第1/2页)大风缥缈录

    杀伐震天,金铁交鸣。

    魏定真稳扎稳打,任凭黑子攻势如风,总能招架得住。

    李一利大军奔袭而来,刹那间,战火遍布整个战场。

    忽然斜刺里杀出一支伏兵。

    竟然有一手黑子摆脱魏定真的防守,宛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匕首,从腹地直插入心。

    魏定真不慌不忙,接连布下陷阱。

    可是这一支伏兵侵略如火,接连吃掉周围白子,犹如一条饿狼跳入羊群。

    匆忙布下的陷阱,还未成型,就已经被黑子吃掉。

    不论白子正面如何抵抗,也招架不住,腹中有黑子打劫。

    不过数个回合,黑子腹背受敌,再度落入劣势。

    魏定真咬着嘴唇审视这副残局。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眼看已经无力回天,只得投子认输。

    “世叔粗中有细,晚辈佩服,佩服。”

    一旁观棋的李老将军说出八个字的评价。

    “疾风山林,水漫于野。”

    这句话是《白十三问》里的兵法,讲的是攻守之势,在座的两人都曾读过。

    奔袭之战最锐利的是风,而两军对垒最强大的是水。

    攻者来如风,守者据城如山,风吹过高山,不过林木摇动。

    攻者漫如潮水,而守者挖沟为渠,聚土为坝,却挡住无孔不入的潮水。

    因此这句话的下一句是,“死于无地”。

    意思是说,没有高城坚墙作为依据的防守一方,必定处于下风。

    一盘棋终了,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魏定真来时已临近黄昏,此刻窗外天色朦胧,青茫之间分不清太阳是否落山。

    既然派人将自己接到李府,行踪又如此隐秘,一切都如魏嵩所预料的那样。

    是因为宫中发生的诸多事件。

    魏定真起身,主动将宫中见闻一一说来。

    只是语气不是禀告一般,而似孩子向长辈寻求意见一样,而且诉说的对象也不是李老将军,而是李一利。

    当然,所说内容与告诉刘统领的一般无二。

    “世叔,昨夜出现如此身份的刺客,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的?”

    关于十八年前剿匪之役,李一利仅仅听说过,其中关节并不清楚。

    但李老将军却是亲身参与者。

    李老将军一生大小战役数十场,十八年前的剿匪之役,也是他老人家的得意之战。

    魏嵩则是李老将军,在剿匪之役中发掘出来的年轻将领。

    斥候之事乃是军中机密。

    最初,魏嵩利用捕获的山贼,诱之以利,让其重返山中作为内应。

    一战之下竟然发挥奇效。

    于是魏嵩从捕获的山贼中,挑选愿意戴罪立功的贼人,又挑选一批精锐斥候将其训练。

    然后由一名斥候带领三到四名归降的贼人,想方设法混入山寨。

    此事由魏定真密函报与李老将军,又由李老将军密令于另几位将军。

    因为事关重大,稍有不慎,混入山寨的斥候就会被贼人杀害,因此每一步行事都极为机密。

    魏定真问李一利,如何看待刺客的斥候身份,实则是在问李老将军。

    李一利的目光也投向上座的老人。

    皇宫发生如此诡异的刺杀案件,让穷于应付上卿府的李一利,敏锐的察觉到一线生机。

    京都指挥使之职,空悬将近一个月。

    皇上沉迷玩乐,将此事交由太子,与几位上卿商议。

    太子自幼与李可依交好,因而偏向李一利,可上卿府总是以种种借口推脱。

    与此同时,李府失火一事毫无线索。

    李一利冥冥中觉得,李府失火与影姑姑遇到的刺客,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李老将军望向两人。

    但魏定真觉得,李老将军的目光,仿佛穿过两人,遥遥看向尘沧运河旁的东林岭。

    “斥候一事,卷宗尽数封尘,后来在一场大火中遗失大半,如今清楚整件事情始末的,只有老夫与另外一人。”

    李老将军深沉的看了魏定真一眼。

    魏定真知道,李老将军话里的另外一人,就是自己的父亲魏嵩。

    此刻李老将军眼中的自己,是父亲魏嵩年轻时的模样。

    “三年间,共派出斥候一百零八人,降贼三百七十八人,三年后,归来斥候三十六人,降贼一百九十一人。”

    李老将军说到此处,魏定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可是要说出那里不对,却两眼茫然,一时找不到线索。

    李一利掌管京都禁军也有两年,对于数字及其敏感。

    顷刻间发现了怪异之处。

    “不对啊,归来三十六名斥候,按每人带四名降贼,其中还有损伤,应该归来降贼数少于一百四十四人,怎么会多出四十六人?”

    “这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