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帝王启示录(第1/2页)大风缥缈录
() 十月飘雪是尘安城四十七年来已被人们熟悉的景象,偌大的尘安城被从北方荒原蔓延而来的白色所覆盖。 这时的人们大多都选择围在炉火旁烤着火,稍有富贵的人家则坐在茶楼二楼听着书先生讲述关于武远太祖一生的传奇故事,因为第一个统治这片星辰大地的帝国就是出身平凡的武远太祖所建立的。 而此刻站在尘安城最高的那座楼宇上眺望风雪的背影正是武远太祖之孙,这座名为“大风朝”帝国的帝王——昌帝。 雪花凌空飞舞,大风从四面窗户中涌进来显得肆无忌惮,即使站在那里的是统治整个帝国的帝王。 但是风雪却依旧保持着千百年来的桀骜与无礼,毕竟这座帝国也才建立了区区四十七年,在风雪面前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帝王也显得是那么年轻、稚嫩、单薄、无助。 昌帝迎着北方看了许久,可是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之外永远都是一无所有,甚至于连狼群也不愿出现在尘安城以北的寒冷之中。 为什么武远太祖坚持将京都定在极北苦寒的尘安城,没有人能得清楚。 而尘安城最北端的这座京都最高的建筑则是武远太祖生前最喜欢来的地方,这里名叫“大风阁”,是陈列着陪同武远太祖一同建立这座帝国的十八位名将雕像的地方。 昌帝一遍又一遍的从十八座雕像身边走过,可是心中的问题却始终寻不到答案。 “西南属国看似温顺,实则屯兵聚粮,这不是问题,西陲子午岭外,虎狼铁骑窥探,这不是问题,江南三十八城商贾遍地,皆是唯利是图,这不是问题,北方十八府屯兵养地,听调不听宣,这也不是问题。” 昌帝停下脚步再次眺望北方荒原,用只有他一个人能听见的声音问道。 “太祖先帝啊,你们可曾想过统治这座帝国的帝王,却会被困在的一座尘安城里永远无法踏足你们驾着铁马长车驱驰过的土地呢?大风朝的缰绳已经从你们子孙的手里滑落到那九个人手中了,太祖你建立了这座帝国与这座尘安城,先帝你放下九张椅子开启了帝国的一段盛世,如今他们都成为了束缚在你们子孙身上的绳索,越勒越紧。” 咚咚咚。 一阵悠远的钟声夹杂在风雪中传来,昌帝收起眼神中的不甘,转身走下楼梯,楼下早已等候着十几名内侍和一名身材肥硕面带喜色的官员。 “京都工馆馆营使牛震有喜讯禀报,工馆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御风’计划的第一步,明就可以放飞第一只飞木鸡。” 昌帝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立刻露出欣喜的表情,一把拉着牛震肥硕的身躯匆匆朝东侧另一座仅仅比大风阁低一层的建筑走去。 一路上遇到的内侍宫女纷纷停下手中的各种事情对这位帝国的统治者低下温顺的头,可是昌帝心中却带着无法表达的怜悯和不屑。 看似高贵的身份背后实则是无数人觊觎的窥视,以及无数张笑语盈盈背后的谋划算计,不到一他的一举一动就会被无数双眼睛审视、猜度。 不过他已经准备好了一个计划,用来重新让帝王的意志传达至帝国之下的每一片星辰大地,并且这个计划从他登上帝王之位时就真正开始运行。 “御风”这个词语在寻常人眼中,都是大风朝这名刚刚登上王位两年的帝王无心朝政,心存幼稚的代名词之一,另一个代名词则是“工馆”。 大风朝之前从来没有过工馆类似的机构。 武远太祖姬远尘重武,肃清四海整顿下,先帝灵文帝重文,统一教化大兴农牧商贾,由此带来了大风朝最繁华昌盛的时期。 只是到昌帝登上王位之时才发现帝王对于这座已经全力运行的帝国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不需要帝王踏出皇城半步,端坐在上卿府的那九名上卿就能处理好所有事情,于是昌帝以醉心奇工巧技的名义设立了工馆。 踏进皇城东侧的工馆,昌帝在牛震陪同下进入大院当中的阁楼却没有登上楼梯,而是打开一处侧门从密道进入一间密室,密室中另有几人正伏在地上等候昌帝的到来。 “吧,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慵懒的声音伴着昌帝缓缓踱来的脚步声在密室中发出嗡嗡回响。 伏在地面的四人依次禀报到。 “皇上,江南之事已安排妥当,只是那个人的消息依旧无从得知。” 昌帝不为所动,这样的消息从自己还是太子之时就经常得知,那个人失踪十八年了,就算是统治这片星辰大地的两代帝王倾尽全力也无法再次得到他的消息,也许没有他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皇上,北方诸府仍多与白府来往。” 昌帝抬头望向东南方,虽然眼前是昏暗灯光映照的石壁,但是他的目光却穿透层层石壁、宫墙、街道、府院大门看到那名年过六旬将军的深邃眼神。 左柱国将军白凌业,是四十七年前跟随尚为大风军大将军的武远太祖参与开国最后一战的英武少年。 从太祖到先皇直到如今,这名出了军营大多数时间都保持沉默的帝国名将从少年到中年到苍苍白发,始终把他的忠诚留给大风军的大将军姬远尘,而非这座看似庞大的帝国。 昌帝眼角微微抽搐,又想起先帝临终时对即将接过帝王之位的自己过的话。 “白氏一门对大风朝保持忠诚的唯一原因是我们身上流淌着太祖的血脉,盛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