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更授法(第2/3页)梁仕容传记

虽小,但却是坚定:“白天,师父你到舂米房里.用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是约我三更前来。”

    五祖寿眉微微一展,再责问:“即使是我约你,但你为什么不走前门,而要从后面而进呢?”

    惠能解释道:“你的禅杖并不是敲在石碓的前面,而是在后面敲的。”

    “你果然领悟我的意思,依约而来了。”五祖这才展眉一笑。的确,天下梵刹如林,世间僧众似海,但真正的见性者又有几个呢?

    惠能恭敬地问:“我该坐在哪一个方向?”

    “坐这里。”五祖做了个手势,示意惠能坐到他面前的另一个蒲团上。

    惠能毕恭毕敬地在蒲团上坐了下来,与五祖面对着面,他明知而故问:“师父约弟子三更到来,有何指训?”

    五祖开门见山:“我问你,你对六波罗蜜中的‘戒’、‘慧’、‘定’有何见解?”

    惠能答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五祖:“倘若有朝一日,由你掌管东禅寺,你会怎么做?”

    惠能谦逊道:“徒儿无德无才,怎能掌管东禅寺呢?”

    五祖慈目明净,凝视着惠能:“我这是一个假定,你心里怎样想,你就怎样答吧,毋须隐瞒。”

    惠能这才直抒胸臆:“随有随空,即心即性,头头显佛。事事通禅,直指人心,或曰直澈心源,顿悟成佛。”

    五祖指出:“你这种是顿禅之法。”

    惠能:“禅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一种直接进人事物本身,超越物我的修行方法。从而去把握生命与生活的真实与全部,一句话,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

    “好啊!惠能虽对佛义的知见方面不及神秀,但在慧心自悟方面却优于神秀。惠能这种从心灵的根本上求取解脱,乃老衲所冀求呀!”五祖内心一阵的喜悦,“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嘱咐于你。”

    惠能虔诚地:“祈望师父点化。”

    五祖正色地:“待为师送你一副偈语。”

    惠能颌首道:“徒儿洗耳恭听。”

    五祖念偈道:“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徒儿明白了,我当铭记于心。”

    五祖随后站了起来,张开了那件金红镶金线的袈裟,把惠能围住,以防他人偷窥,这才坐回蒲团之上,脸色十分庄重严肃:“徒儿,我选定,你为我法灯心印的传承之人。”

    惠能一怔,摆手不受,谦让地说:“惠能本是草野之人,东禅寺有僧众近千,其中大有龙象之才。我何德何能,承受这法灯心印。”

    弘忍叹了口气:“此间确实有许多龙象之才,但深浅钝利,我全知晓。佛法重担,只能付与象王之才。我曾对你多次明考暗察,确证你禀赋天成,悟性过人,经过反复的对比才作出这决定的。你不要再推辞了,以免伤了我的心。”

    惠能:“多谢师父栽培。”

    “不要谢我,这是你的苦修的结果,也是天数的注定。不过,我在授法之前,须向你讲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

    “拈花微笑?”

    “唔。”五祖把头一点,就讲开了:“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给他的‘十大弟子’说佛法,有人送来一朵花,释迦把花给众人看,不发一言。

    “这是什么意思呢?悟道最强的须菩提,智慧超主的舍利弗,能言善辩的富楼那,神通广大的目莲以及随侍释迦左右的阿难,也无法理解,大家只好呆呆地面面相觑,只有摩诃迦叶在微笑。

    “释迦见此情景,说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微妙法门,现在已经传给了迦叶。’”

    说到这里,五祖探询地问惠能:“你知道释迦是如何传法的吗?”

    惠能的眼眸闪射出睿智的光芒,答道:“人生的真谛,从释迦的心,意会传到迦叶的心,这何须语言累赘呢?”

    “好!好!”五祖为惠能有如此高的悟性而深感高兴,他当即向惠能解说《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当下就彻底地明白了任何佛法都离不开人自己的本性,于是就问五祖:“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垢不染,本来就是清净的;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无生无死的;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自足圆满、不增不减的;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不动不摇,平等无别的;我没有想到,任何种种佛法都是从人自己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

    “啊,你算是真正认识了佛法之本性。不认识本质问题,学习佛法没有什么好处。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质,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貌,这就叫大丈夫、天上的导师、人间的导师,也就是佛了。”随后五祖把顿教法门及地五宗——云门、沩仰、临济、曹洞、法眼等秘诀一一传授给惠能。

    惠能听着,听着,似乎全身飘腾,游移到一个金轮万道、红光遍地的佛门境界,一切混沌愚蒙全被扫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