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更授法(第3/3页)梁仕容传记



    “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此后成了佛教禅门中脍炙人口的故事。

    五祖把秘诀传授给惠能后,捧出袈裟金钵,递到惠能面前:“你到东禅寺来,为的是净诸身心,求证菩提,短短八个月的考察,你虽然尚未开具足戒,未在佛门落发,但种种迹象已表明,你法缘已合,功果圆满,已登至彼岸。从前,菩提达摩从天竺初来,人们不信他,所以传授袈裟、金钵这些圣物,作为我佛真传的证据信物。先后传经慧可、僧璨、道信,再到我弘忍,已时历五代。顿教的方法是以心与心来作交流,都要让他们来认识理解,自古以来诸佛所传授的只有本性,每代祖师密付的就是本心。今夜,为师将这圣物传授给你。以后,你就是我们佛教禅林的第六代宗师了。”

    惠能接过袈裟、金钵,感激道:“多谢师父。”

    五祖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明白你如今的身份,已不再是一般的佛门弟子了,肩承着包前孕后、继往开来的重任。你要好好保护衣钵,广度一切众生,使本门佛法流传后代,不要让它中断失传。”

    惠能:“师父今夜释经指授,徒儿我当谨记于心。”

    五祖拈着长髯:“神秀掌握东禅寺大权,随从甚众,加上他的忌才妒恨心重,你身份低微,暂时难于服众。故此,再留在此,恐怕会有血腥之灾。”

    惠能推测道:“听师父之言,我要逃离东禅寺了?”

    五祖点了点头:“唔。”

    “该逃往哪里去呢?谨望师父指点。”惠能跪在五祖面前。

    “你还是寅夜南归吧!”

    “南归?”惠能有点茫然.“我回南方,到哪里安身呢?”

    五祖年轻时代曾经多次到过岭南,熟悉那里的山川地貌,即取过一幅黄绸,以狼毫蘸墨,在上面援笔疾书,说道:“这是我送给你的临行偈语。”

    惠能伸头望去,五祖写在黄绸上的是“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八个字。

    惠能有点不解:“师父,这是什么意思?”

    “天机不可泄露。时机未到,时候一到,那时你自会知晓。”五祖说着,取出一块大青布,与惠能一道,将袈裟、金钵包裹好。

    想到今夜与五祖将是生离死别,惠能的心一酸,眼泪簌簌而下,他再“扑咚”跪在五祖面前,声音哽咽:“恕弟子不能侍奉左右,望师父多多保重。”

    “衣为争端,可不必往下传。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五祖边说边扶起了惠能。平时,五祖在表面上对这个徒儿没有表露出特别的热情,但内心上对惠能却是格外留意与爱护。

    五祖发现惠能的眼眶里噙着的泪花,道:“我将袈裟金钵传与你,你今后便是禅宗六祖了,你该高兴才对,怎么还有眼泪呢?”

    惠能知道,今宵一别,与五祖将是再无后会有期了。虽说是高僧修炼得心如止水,但这毕竟是人生诀别呀!

    五祖把行囊套到惠能的脖子上,催促道:“天快亮了,你从速离去吧!”

    惠能强忍悲酸,跪在地面上,再三叩谢了五祖,才背起盛有袈裟金钵的行囊,拉开了五祖方丈室的门.站在门口,显得稍为犹豫。

    五祖:“惠能,你是不是还有什么心事?”

    惠能:“我从岭南来到黄梅,今夜又是天如墨黑,我对附近地形不熟,怕一下子认不出回去的山路,下山后。我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行?”

    五祖从蒲团上站了起来:“我送你一程。”

    惠能摆手推却:“不,不,师傅年纪大了,夜晚送我,多不方便。”

    五祖真诚地:“我穷毕生之心血,向佛修禅,惟一的心愿是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做禅宗六祖,以使我禅宗后继有人,将禅学发扬光大,化度中华。如今,我已得偿所愿。惟一剩下的就是让我们禅宗六祖安然无恙地离开这充满凶险的地方,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先匿藏起来。这样,我示灭了也无憾了。别再推却了,走吧。”

    师徒二人出了寺门,只见明月当空,凭着月光在那崎岖山路行走,很快到了江口,适逢江边停着一只空船。弘忍叫惠能一齐上船坐定,自己准备摇船说:“让我渡你过去。”惠能答道:“不须劳烦师父了,师父年事已高,我迷时师渡,我特来求法,多谢师父启悟,传授衣钵,今已开悟,应该自性自渡。”

    弘忍说:“你说得对,我放心了,今后禅宗佛法就要靠你弘传下去。”船到江边,惠能上岸,依依不舍地望着师父摇船回江后才寻路返回岭南。

    惠能经过多年的避难藏身经历,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对传统佛教做出了重大改革和创新。惠能的弟子根据他的思想整理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惟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

    梁仕容滔滔不绝地讲完作偈考悟性这个故事后,不由得感叹:“由此可见,悟性高不高就是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