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五节 张恒的建议(第4/4页)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明车马,拉着仓禀的储备粮进城,那些商人在见到无利可图之下。自然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当然,某些大商人可能会观望,可能会有侥幸心理。

    但是,正如物价是由粮价带动上涨的一般。

    只要长安城里有一家粮商开始降价。那么,立刻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带动全城的粮价下降。

    像在后世。股票市场之上,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整个大盘像倾泻的瀑布一般,飞流直下。

    更何况。此时的汉室朝廷,可不比后世的明清,朝廷在百姓心中还是足够的公信力的。

    所以,看到朝廷拉了储备粮进城。

    张恒觉得,到那时候就不是粮商们愿不愿意继续高价卖粮的问题了,粮商们恐怕得考虑,要放多少血才能把粮食卖掉了。

    百姓就是如此,在恐慌中,即便家里有粮,也会疯狂的想尽办法,多买些粮食存起来,以备不测。

    一旦风声过去了。

    那么就算家中存粮不多了,但只要还没到无粮可食的地步,他们也会继续观望。

    今天六十钱,那么明天会不会变成五十钱?

    “先生果然高才!”刘据听完,恍然大悟,张恒所说的办法其实很普通,很寻常。

    但偏生就是这样寻常的办法,刘据却一直都没想到,不止是他,就是太子宫中的数百属官,博望苑的上千宾客,也没有一个人想出来。

    此刻,刘据只觉得,自己能碰到张恒,结识张恒真是自己的幸事!

    “当然,这只是治标之法,这次粮价是降下来了,但下一次若是碰上了什么灾祸或者人祸,长安粮价恐怕又会波动……”张恒此时,当然要趁热打铁了,若不说点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又如何可以彰显他自己的独特呢?

    “恩,还请不吝赐教!”刘据深深一揖道。

    “其实呢,很简单,朝廷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仓储机构……”张恒想起了他在后世看过的几本网络小说中提到的常平仓之事,理了理头绪,就道:“这个仓储机构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仓储,它主要的职责就是平抑粮价,在粮价高的时候,大量放出存粮,让百姓吃到平价粮,在粮价低的时候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这样一来,在灾年可以让百姓安心,在丰年又不至于谷贱伤农,使民有不劝耕之心!”

    一口气说完,张恒也是常常的出了一口气。

    在心里面跟那位不知道姓名的常平仓制度倡议者说了一声抱歉。

    然后,张恒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看着刘据。

    “先生大才,请受在下一拜!”刘据听完,眼中闪烁着点点的光芒。

    张恒的这个建议一出口,刘据就立刻的察觉到了其中的好处,这个办法可不仅仅能解决日后的物价问题,更能为汉室社稷的稳固做出贡献。

    身为太子,刘据觉得,张恒的这个主意恐怕是他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建设性的主意,比起那些只知道大禹、商汤、周公的侍从和宾客高了不止一截!

    “不敢当!”张恒连忙揖首道:“其实,在下也不过是站在前辈先贤的肩膀上而已,这个办法,当初晁公就已经提议了!”

    没错,早在几十年前,晁错就曾经上书当时的太宗皇帝,建议朝廷在粮价低时用朝廷的存款买粮,然后在粮价高时卖出去。

    但是,当时的汉室朝廷几乎就没有粮价高这么一说,天下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这个建议也就实行了一次就石沉大海,不过是权宜之计。

    而且,当初晁错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制度化的意思。

    张恒此时旧事重提,并且将其制度化,算是向冤死的晁错致敬了。

    只是这样一来,张恒知道,今后称呼他为【小人】的人群恐怕会更多了。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挡资本家财路,更是可能会被欺实马……

    不过,这个办法比起简单粗暴的暴力解决,要好很多,至少不会给人留下把柄和攻击的地方。

    那些人顶多也就嘴炮一下。

    更何况,这个世界可不止粮商这么一个群体,最大的势力,就是地主阶级。

    而地主最怕的是什么?

    作为地主的张恒当然清楚了,那就是粮食丰收了,但卖得钱还不如灾年!

    如此一来,相信广大的关中地主会将张恒当成自己人了吧……

    -0-0-0-

    唔,收藏掉的好快,一个星期掉了两百多……泪奔啊。

    撒泼打滚耍无赖求订阅,求支持。

    恩,明天继续请定定监督我

    -0-(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