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一节 萧望之(下)(第3/4页)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就难怪方才他不愿意拉下脸皮去见刘屈髦了。

    萧何之后。怎么着也得讲究些脸面。

    不过萧何之后混成了这个样子,张恒也颇有些意外。

    “惭愧!”叫萧望之的儒生低头道:“不孝子孙。学艺不精,只恐玷污了先祖的美名!”

    其实,在事实上来说,萧望之跟萧何现在的嫡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

    他的祖上是萧何的庶子,没有继承萧何侯爵的权力,因此萧何死后就搬到了兰陵,从此在那里扎根下去。

    开始,萧氏族人还相互来往,瓒侯家族还时常给发些福利。用来笼络族人。

    但是,先帝孝景中元年间,当时的瓒侯萧胜,触犯法律,被先帝罢去瓒侯侯爵,贬为奴隶。

    至此,萧氏族人之间的往来就淡了,即使在元狩三年,当今天子思及瓒侯萧何开国之功。因此寻来萧何嫡系之后萧庆,令其复家,重新封为瓒侯,相互之间也没太多联系。更何况萧庆当了六年瓒侯之后就死了,他的儿子萧寿成即位。十年之后,萧寿成在当太常之时。给高皇帝和太宗皇帝奉上的牺牲质量太差,坐牺牲不如令。罢去了侯爵,从此。瓒侯再次出缺。

    虽然如此,但宗族就是宗族。

    萧望之对于自己是萧何之后,这一点还是非常自豪的。

    “长倩贤弟明年就要举家奉诏迁徙到关中了……”丙吉笑着对张恒道:“二位贤弟都是难得的大才,往后要好好相处!”

    张恒听了,忍不住笑了一声。

    说老实话,张恒生平最是痛恨那些有地域歧视的人。

    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分成什么齐人鲁人赵人秦人,搞得好像跟战国一般。

    “兄长有命,小弟安敢不从?”张恒拱手笑道。汉室向来就很注重经营关中,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屡屡都有从天下其他各郡迁徙人口来关中的政策,对此,张恒并不惊讶。

    “方才在灞桥之下多有得罪!”萧望之起初见到张恒,颇为惊讶,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在桥上与他争辩的年轻人,竟就是关中人口中的那个张二郎,更令他惊讶的是,连自己一向尊重的前辈,在鲁地名声向来很不错的丙吉都对张恒推崇有加,他揖首道:“还请张兄相信,望之那时并非是瞧不起关中士子,只是对那些在台上的人颇为不齿而已……”

    听着他的辩解,张恒大度的挥挥手,既然是丙吉的熟人,那也就是自己人了,方才的那些小小的不愉快,张恒也不会放在心上。

    事实上,谁都有冲动的时候嘛……

    “萧兄客气了!”张恒笑着回礼。

    “怎么?”丙吉笑了一声,问道:“两位贤弟之前见过面?”

    “恩……”张恒笑了一声,道:“有过一次碰面……”

    就将在灞桥上发生的事情委婉一些,温和一点讲了。像这种事情,当然不能隐瞒,张恒自问自己绝对不会拿一些事情做文章,但是,这个世界上人心隔肚皮,凡事还是坦白一些好,即显得自己大度,也不会让人有机可乘。

    丙吉听了,也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种事情,他也不在意,谁没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呢?

    丙吉自己少年时,就也有一点萧望之的毛病,只是后来见的事情多了,知道天下藏龙卧虎,不止鲁地或者齐地才出人才。

    只是各地风俗不同罢了。

    “既然误会已经消弭了,那么两位贤弟以后就莫要为此介怀!”丙吉笑着道。

    三人就坐下来,聊了起来。

    听丙吉跟萧望之的对话。

    张恒才知道,这位萧望之,学的是《齐诗》,张恒自己学的是《毛诗》。

    这就问题来了,《毛诗》跟《齐诗》虽然谈不上什么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儒门所有派系中是最大的。

    《毛诗》是毛苌根据自己叔父的回忆以及一些残篇断章重新整理起来的《诗经》版本,是古典文学在现世的延续,是纯粹的学问。不涉及任何鬼神天地。

    但《齐诗》却是先帝之时的博士辕固生所著,就是那个当年在皇宫里对窦太后当面说黄老派的最高典籍《道德经》:此乃家人言尔。意思就是普通人家日常所说的普通话罢了。结果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怒斥【安得司空城旦之书乎】——难道要学哪些像监视囚犯一样的儒家诗书?

    于是,窦太后就把辕固生扔进一个狩猎场。让他去杀野猪。

    好在先帝救了他一命,给了他一把武器,才让他免死于野猪獠牙之下。

    后来,辕固生还作过清河王太傅,当今天子即位,也非常尊重辕固生,想请此时已经九十来岁的辕固生出山,但是,当时的许多天子近臣害怕这个资历老的可怕的家伙出来搅局。所以纷纷说他老了,不能视事了。

    天子才遣散了已经征辟到长安的辕固生回家。

    但辕固生回家之时,正好在衙门跟同样被天子征辟的晚辈公孙弘见了一面。

    当时辕固生对公孙弘说:公孙子,务正学而言,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