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第2/3页)山乡新儿女
,因为他瞒过了桃怀孕和温馨旅社的事情。
“你女朋友生的什么病?现在好了吗?”
“胃病。早已好了。她病了一个多月,直到高考前夕才好,所以我们都没有考取大学。”
“怎么?你的女朋友和你是同学?”
“是的。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们都是同班同学;因为我们是同乡,一个村子的,而且同年而生,从会走路就在一起玩耍,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都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照顾,感情很深。”
“明白了,你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应该算是吧。”李点点头。
“现在你们已经结婚了?”
“不但结婚了,还有了孩子。”
“还有了孩子?这么年轻就当爸爸了?你今年多大了?”
“二十三岁。”
“二十三岁就当爸爸了,不会太早了吧?”
“在我们山里,这不算早。有的男孩不读书,十七八岁就结婚,不到二十岁就当爸爸了。”
张倩听了直摇头,觉得不可理解,说:
“十七八岁就结婚,年龄又小,又没有文化,他靠什么养活妻子、孩子?”
“靠种地、打猎、挖药材,还有父母亲的帮助,照顾。”
张倩听了连声说:
“这样不好,这样不好。男孩应该先立业,然后再结婚,成家生子,这样就有能力照顾妻子孩子了,也不必拖累父母亲。你们搞颠倒了,自己还没有生活能力,就先结婚生子,不能赡养父母,还要靠父母帮助自己养活妻子孩子,那父母亲岂不是太辛苦了?他们愿意吗?”
“自然是愿意的,没有父母亲不愿意的。这就是山里人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都是这么样,代代相传。父母亲不但不觉得辛苦,还积极催促儿子早结婚,他们好早抱孙子。如果儿子找不到对象,不能早结婚早生子,父母亲就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千方百计托人情,拉关系,帮助儿子找对象,甚至不惜花钱买个山外的女子给儿子作媳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在大梁山区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谁也不觉得不应该。”李说起家乡的婚俗习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张倩听了笑得前仰后合,花枝招展,竟至溢出眼泪来。她说:
“你们这种婚姻有什么意思?完全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不敢想象,人生几十年,像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怎么能维系下去?”她连连摇头摆手,满头飘逸的秀发也跟着一起抖动。
李从张倩的笑声、动作和话语中,听得出了她对山里人的蔑视和不解,心里像受了伤害,隐隐作痛。他说:
“您别笑话。我们山里人,虽然文化低,闭塞落后,年纪轻轻就早早结婚生子,但是,我们对婚姻都是严肃认真的,绝非儿戏。既然结为夫妻,就要终生相守,白头偕老,无论男女,对婚姻都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除了自身认定应该担负起来,责无旁贷,另外,还来自父母亲,来自家庭,家族,亲戚,朋友。大家共同告诉你:执子之手,就应该与子偕老;半道上离婚,抛弃妻子,这是不道德的可耻行为,违反了家庭、家族、亲戚、朋友,乃至整个社会人群心目中的道德规范,也严重伤害了父母亲、家庭、家族的声誉。所以,不仅父母亲,兄弟姊妹,乃至整个家族,整个社会都会看不起你,说你不行正道,不遵祖训,不守族规。以后就是再想结婚,也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你,甚至没有人愿意再为你说媒。因为,他们都认为你是个不负责任,不守道德规范的人,因此,不可相信,不可依靠。”
“原来,你们把婚姻的意义看得这么重大,是对父母亲,对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承诺,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只看成两个人自己的爱情结晶。这种思想虽然守旧,倒是很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两个人自己的爱情结晶?这只是你们城里人的说法。我们山里人结婚,大部分都是媒人说合、经家长同意的,结婚之前,没见过几次面,只知道那山里有个女子,不久就会是我的妻子,那山里有个男子,不久就会是我的丈夫;至于感情,那是结婚后慢慢培养的;结婚之前互相还不了解,谈不上有什么感情。”
“嘻嘻,”张总又笑了,“你们的婚姻真有意思!这真像你们的一部老电影说的:我们是先恋爱后结婚;你们是先结婚,后恋爱。”
“是的是的。”李随口应答着。
其实,这是大跃进年代的一部老电影《李双双》中男主角喜旺的一句台词。李住在大梁山里,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他错把张倩说的“我们”看成城里人,就像张倩这样的人。他们的婚姻以爱情做基础,完全是两厢情愿、两情相悦,自己做主的。把张倩说的“你们”,看成是山里人,农村人,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不认识或初认识就结婚,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结伙过日子。虽然全无爱情基础,但绝大部分婚姻却是稳定的,牢固的,就像自己的父母亲。也有极个别女人因不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