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汉学家约翰(第1/2页)1937全球速递
转眼间,14年已经进入了尾声。约翰在军校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一些,但也还算是充实、愉快。尤其是没有了外界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究些东西,让他之前略有浮躁的心也逐渐平和了下来。
虽然外面的世界依旧纷纷扰扰,但约翰已经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学习和研究军事知识上,颇有些“躲进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味道。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反复揣摩,约翰那篇关于陆军部队隐蔽和伪装战术的论文也已经逐步成型了。虽然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文中的很多观点已经获得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
尤其是校长麦克奈尔,自打看过了约翰的开题报告后,一直对这篇论文非常上心。不仅多次亲自召见约翰,和他这一新战术进行探讨,还热情地推荐了不少相关资料给约翰。
约翰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成功地动了麦克奈尔,亲自担任他的结业论文指导老师。
可别看只是一个结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如果校学生都是麦克奈尔的弟子的话,约翰差不多相当于从记名弟子成为了入室弟子,意味着他与麦克奈尔的关系已经超了绝大多数军校同学。虽然这里面或多或少包含有保守派对史汀生示好的意味,但也明麦克奈尔这位军中宿将对约翰军事理论水平还是认可。
背后站着麦克奈尔这位指导老师,将来这篇论文也少不了要在国内军事理论期刊上发表。到时候,看还有谁敢约翰是个军事“门外汉”。
其实,约翰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麦克奈尔的认可,还是多亏了一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
起初,约翰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最头疼的是如何将他前世所知的零散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毕竟,前世他只是个业余的军事好者,很多东西都是只知道个大概,要总结归纳出系统的战术理论来还是力有未逮的。
好在他前世是中国人,和绝大部分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是有一大堆东方军事理论著作可以借鉴。别看隐蔽和伪装战术这会儿在西方还算前沿,中国老祖宗们早把这招玩烂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用过类似的“增兵减灶”战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也对这一战术有过论述。连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里,也有诸如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与此战术有关内容。
虽然时间上差了几千年,战争的形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战术原则还是一致的。一些古代的做法改头换面一下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的。
比如“增兵减灶”吧,当初孙膑能通过变化行军灶的数量来诱导庞涓,使其对齐军数量作出错误判断。现在,美军也可以通过增减军用电台呼号的做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要知道在4年代,可没有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光靠普通飞机和人力侦查很难掌握敌方军力的准确情况。根据对方的电台通讯情况来对其规模进行预估是目前通用的做法。
因此,美军只要组织大批不同功率的军用电台,模拟出一整套集团军、军、师、团各级间的无线电通讯,很容易能虚构出一支大军。
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有理论依据,约翰还专门花了一整天的功夫,从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英译的《孙子兵法》。
一开始,约翰只是想为自己这篇论文找一个创作的由头。毕竟他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历的人,靠凭空想象发明一套新的战术,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了《孙子兵法》的英译,他可以假借是受了这书中东方军事智慧的启发。
可是,等约翰翻阅这从图书馆里找到的《孙子兵法》时,却不禁大失所望。前世,他只知道《孙子兵法》早在18世纪传到了西方,英、法、德、俄都有译流传。在1实际的美国,这书也很常见,很多学校(不光是军校还有商学院)都将其定为参考书目。
但是没想到,14年这会儿,《孙子兵法》在美**界这么不受重视。利文沃思堡军校里收藏的这《孙子兵法》,居然还不是美国出版的,而是11年英国出版的贾尔斯译(美国最早的《孙子兵法》单行是14年由哈利斯堡军事出版公司出版的)。
而贾尔斯这位大英博物馆东方书刊和手稿馆助理馆长只是个汉学家,不是军人,他在翻译《孙子兵法》的时候,开篇第一句话错了。把“兵者,国之大事”中的“兵”字翻译成art-f-ar(兵法)。
而且,这版《孙子兵法》也太过于咬文嚼字了,用词倒是挺优美和富有韵律的,但明显带有1世纪末世纪初的英国文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单词在4年代的美式英语中根不常用。难过这么多年这书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看到前世“老祖宗”的瑰宝明珠投暗,约翰有些忍不住了。这么经典的书怎么能因为翻译的问题被埋没了呢。他虽然不是翻译家,也不懂啥叫信、达、雅,但好歹前世中、英文版的《孙子兵法》他还是都看过的。
正好手里的这贾尔斯版《孙子兵法》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