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杨门遗宝(下)(第3/3页)分隋
杨霖不跟他纠缠,一笑了之道:“就是侄在磨坪山上插旗立号,以应对皇帝征召世伯北上之事。”
一听是这事,李渊变得严肃起来,沉思了盏茶功夫,又跟裴寂低声交谈了几句之后,对杨霖道:“卫文升已死,岳道长将此事栽到盗匪头上,陛下必然震怒。下一步陛下是另择人选取代老夫、还是令老夫留任还在两可,不过老夫这个剿匪不力的罪名是坐实了。对于老夫而言,如今已经是非破罐子破摔不可了,河东乱老夫则安。不过贤侄啊,前议让你去磨坪山一事,老夫确实是怀有私心。老夫觍颜承认此事,就是希望贤侄莫要因此起了见外之心。老夫虽不才,却也不至于靠一个后辈遮风挡雨,此事可以休矣!”
“世伯误会侄的意思了,侄提及此事并非问罪之意,而是以为此事对李家、对侄乃是皆大欢喜之事,因此侄心甘情愿请往磨坪山。”
“贤侄莫非真的起了离去之意?”李渊的神色很复杂,有懊悔、有伤感,但是没了杨霖上次要走时的那股子杀气。
杨霖的表情很平静,难得的正经:“家父临终给侄留下避世不争四字为日后的立身之道,侄不敢或忘。但是侄以为,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非人力可违也。不知两位世伯和德璋兄以为如何?”
李渊和李建成闻言肃容恭立,还没来得及开口,裴寂却是眼睛一亮,急急道:
“贤侄大才,此论几近圣人之言也!却不知这天下之势,贤侄何以教我?”
“论起天下之势,以侄一介后辈怎敢在两位世伯面前大言不惭?侄想的是自身之事。侄身为逆贼余孽,皇帝陛下欲除之而后快之意无人能够改变。侄再如何避世不争,最好的结果无非惶惶如丧家之犬,战战如漂泊之萍,终生不得安宁。事已至此,侄以为既然乱世在即,何不顺势而为?乱世中唯有力量才可自保,侄不谋一国一域,只求以有为之身谋无为之生,方可实现家父避世不争之道。世伯以为如何?”
“贤侄得好啊!”李渊击掌赞叹,道,“这便是贤侄欲往磨坪山之意?”
“是的。不过侄尚有一请,还望世伯成。”
“贤侄请讲。”
“待解得世伯之危、河东平定之后,磨坪山之兵分侄一半如何?”
“有何不可!”
李渊还有点犹豫,裴寂却毫不犹豫的一口答应了下来。
注1:参照唐时的大致比价,1贯等值于1文,1两白银等值于1贯,1两黄金等值于1两白银。由于当时1斤等于16两,所以1两白银并不等值于1贯,而是6贯又5文,所以1两黄金也是等值于65文,同理1斤黄金等值于1贯。
注:隋朝收税收的是粮食而非铜钱,户丁年纳米石。按大业初年斗米6钱计算,户丁年纳米折钱1文。按大业五年有人口89万户、户均三丁计算(查不到隋朝户均几丁,只查到北周征召府兵有三丁抽一的规定,因此估计户均三丁比较普遍),纳税人口是67万,则隋朝年丁税收3万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