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还是没名字(第5/6页)明朝当官那些年
“我看这市场还可以再扩大,”陈惇就道:“要是再在这里开秦楼楚馆,那不是更促进消费了吗。”
陈惇是很想去闻名已久的八大胡同逛逛的,但无奈吴家的仆人、陆家的仆人把他管得死死地,一个个都说是奉了老太爷的命令,不许他胡闹。
他在兴盛昌里看了看,发现来来往往的客户还是不少的,但要是和旁边的几家银号相比,那就有点落了下风。
他一问才知道,陆氏的兴盛昌在江南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在江北,却受到了山西人开设的日升隆的排斥和打击。而有意思的是,日升隆的发展历史乏善可陈,起步什么比兴盛昌晚的多,但在江北却执牛耳,无可动摇,陈惇一开始一直以为,因为日升隆的幕后老板,正是富甲天下的晋商,凭着无比雄厚的财力,以及仗着雄厚财力所结下的人脉,让他们在官场上占据优势。
陈惇的认知出现了一个偏差,那就是他以为,因为南北经济的巨大差异,使得南方已经出现了绅商、市民阶层,他们是兴盛昌的主要服务对象,而北方的日升隆所服务的对象则是权贵阶层,南方已经有了经济基础动摇上层建筑的趋势,而北方这种封建势力牢不可破的地方,永远都是政治决定一切。
但现在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想错了。
兴盛昌的业务非常先进,除了存取款,还有各种汇兑业务,甚至还有证券雏形,甚至还跟官府有信用放款、抵押放款、短期拆息的往来,这些都是日升隆完全比不上的,日升隆没有什么创新,钱庄最大的业务往来就是存取款,但他们有一点做到了不可思议,那就是他们的小额票面值是十两银子。
而兴盛昌最小的票子也要五十两。
兴盛昌出不了五十两以下的票子,是因为没有过硬的防伪技术,他们的防伪办法,从比对字迹,到设定密码,细细核对无误,才可取款。这种方法就无法推广到小额票上,因为小额票的特点就是海量和流通广泛,一两二两的银票,作假的可能太大,而验真的疏忽更大,钱庄票号没有那么大的人力,可以一张张比对。而且老百姓也不耐烦存款取款一二两银子,还要去专门的柜台验明真伪。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日常用到最多的,也就是铜钱和碎银子,一次花个一两、二两就不得了了,所以实际上兴盛昌的服务对象是中产以上的阶级,而日升隆才是真正扎根在百姓身上,服务老百姓的!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陈惇问道。
“他们有一套独特的防伪技术几乎做不了假,”兴盛昌的掌柜面露难色:“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学会这办法。”
陈惇拿起日升隆的票子一看,只见票子右首之处,有“日升隆”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日光下会从黑色变成绿色,还会变成蓝绿色,而将票子卷起来对着日光,会出现两个清晰的字,一个是“银”,一个是“钱”。
“这不就是水印吗?”陈惇惊得目瞪口呆:“我去,这么先进了!”
山西的商人已经开始使用水印技术来保障汇票的安全,这让陈惇连连感叹,就听掌柜的道:“他们这套技术,据说是跟制造圣旨的人学来的圣旨绢布上印满祥云图案,他们开始也印的是祥云。”
陈惇一拍脑门,暗道自己怎么就忘掉这么重要的事情,“水印这技术的原理简单,就是在盛纸浆的帘子上刻上图案花纹,由于花纹的凸出与纸凹的纹路不同,制造出来的纸张上便显示出了原来的设计图样至于为什么在光下能看见,是因为改变了纸浆纤维的密度,在迎光透视时,就会因纸张密度的规则变化!”
见掌柜的没有听懂,陈惇直接道,“意思就是透光好的地方,纸张弄得稀一点,透光不好的地方,纸张弄得密一些,这造纸的人一听就明白了!”
他说着道:“水印简单,但他们这个变色的技术,一定要搞会,这可太他妈先进了!”
他记得上辈子通用纸币上的变色水印是用了变油墨,又称光学变色油墨和变色龙,印品色块呈现一对颜色,随着人眼视角的改变,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光变特性强,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都可以识别。
这种油墨的制造方法是将光致色变色素用溶剂溶解,制成缩微颜料胶囊,在溶解的色素中根据不同用途加入黏合剂,在现在这个时代,这可是做不到的。
但陈惇低估了古人,他们制造出了变色墨大掌柜说日升隆这个墨是用了一百多种材料制成,也不知道配方,而这样一来,日升隆的银票几乎无法造假,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造假,它的小额票在百姓中大规模流通,如果不是因为地域的原因,陈惇估计江南的百姓在兴盛昌和日升隆之间,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升隆。
陈惇举起了银票,这种小额票是什么,难道就是一张纸?
没错,实际上它是一张纸没错,但它既然能流通,那就是实际上的纸币了!
百姓可以用它随时兑付银钱,验明方法简单,而且即时开票取款,那百姓还用金银干什么?金银那么重,还有磨损!
“这个技术要是学不会,将来兴盛昌就要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