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看盗版去(第6/10页)明朝当官那些年
这也怪高拱素来耿直,说话不会绕圈子,把本就不安的裕王生生给吓成了个鹌鹑,但陈惇说话就柔和地多,也悦耳地多,告诉裕王不必害怕,嘉靖帝对两个儿子一视同仁,机会平均,只是在考察二王的能力,心中还没有决定。
裕王闻听此言,却也没有振奋的神色:“……我对自己是知道的,才智中人之资罢了,当年二哥读书天赋异禀,父皇又何尝看过我一眼,就是四弟,也生得比我聪明些,英武又类父皇,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本事,能叫人高看一眼。”
高拱却道:“殿下说的什么话,太过自谦了!”
说着竟像护雏的老鸡一样,历数起裕王的好处了:“……殿下躬行节俭,本该锦衣玉食,却不修饰,不奢侈,饭菜不过两荤两素,穿衣不过常服八套,再看看景王,一个王府修得跟宫殿似的,花销像流水一样,还招财纳贿!”
又说裕王爱读书,手不释卷,又说裕王体恤下人,又说裕王不好女色,直说的裕王都面色发红连连摆手,才止住滔滔不绝的高拱。陈惇只觉得无奈,看高拱那模样,可不就像说亲的媒婆,把人夸到了天上吗?
“殿下道德品行高洁,这一点臣也听闻了。”陈惇道:“可陛下要的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而不是一个君子。”
“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裕王道。
“容小臣问一句,”陈惇道:“殿下自从嘉靖三十一年开邸以来,微服出府,周游市井,有多少次?”
裕王一愣:“我平常只在府里读书,除非进宫,或者受命祭祖,否则并不出去。”
高拱也莫名其妙:“梦龙啊,王爷怎么能随便出府呢?万一出个什么事情,谁来担当?”
谁知陈惇道:“臣曾经陪同陛下登西苑八宝塔,陛下指点京城内外景象,如掌中观,又提起小时候在湖北钟祥兴王府内,常常微服私游的事情,陛下说正是因为他在王府可以随便出游,才深刻体会到了民生疾苦。而二王长在深宫,又哪里知道百姓生活的不容易呢?”
嘉靖帝自信没有人能骗的了他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他小时候在市井人家见得多,那本来把武宗哄得团团转的太监们就哄不了他,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百姓生活。
陈惇就道:“工部当初为二王选择府邸,似乎都在东城区的蜈蚣街?”
裕王点头道:“是,只不过最后父皇另给我选了南瓜胡同这地方。”
当初裕王和景王同时出宫开府,嘉靖赐给景王的宅邸,乃是兴献王未就藩时的府邸,这座府邸从内到外气度辉煌,又被景王给大肆修缮过,自然富贵。
相比于景王的宅邸,裕王府就寒碜太多了。第一,地理位置偏远,连进宫都要坐半个时辰的轿子,第二,裕王府没钱修缮,风蚀雨落的,走到门口若是没看到那两个石狮子,还真没觉得这是个堂堂皇子藩王住的地方。
这也是很多人猜测景王更得嘉靖帝欢心的原因,因为本来景王那宅子是工部选给裕王的,那可是兴王龙潜时候的府邸,有特别的寓意,没想到嘉靖帝大笔一挥给了景王,就让景王一系喜出望外,更加滋生了夺嫡之心。
但现在陈惇告诉他:“陛下之所以给您选这个宅子,因为这里毗邻市井,只要出府,就能看到百姓的生活。陛下是对您寄予了厚望,希望您亲身体验民生疾苦……而景王那里,陛下就没有这个打算。”
这一番话说的裕王和高拱同时眼前一亮,高拱甚至迫不及待地问道:“是真的吗?”
陈惇当然要给与肯定的回答:“当然是真的。”
裕王想来也根本没参悟过嘉靖帝的良苦用心,这一下被点拨明白了,顿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父皇是希望我了解百姓的生活,我、我明天就去大街上看看!”
陈惇笑道:“不急于一时……要让陛下知道您在努力贴近民生,臣建议您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陛下不是每个月都让您交一篇读书的笔记吗?您将这个附录上去,陛下一定会看的,哪怕一开始殿下什么都不知道,但也不要故作老成,我想陛下是乐于见到您一点点了解社会的。您心里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跟陛下说,有什么疑问,也能向陛下询问。”
裕王吓了一跳:“这、这、父皇会回答我吗?”
“儿子向父亲提出疑问,父亲用自己的阅历帮助儿子认识这个世界,”陈惇道:“这是很普通寻常的事情,只是因为殿下将陛下想的太过高高在上,而忽略了他也是一位父亲。因为二龙不相见的诅咒,导致父子不能见面也就罢了,难道连书信也不能交流了吗?”
裕王思来想去还是很惴惴的感觉:“我、我试试吧。”
陈惇早就发现,你可以说嘉靖帝薄于君臣,薄于夫妇,但不能说他薄于父子,他不见他的儿子,是害怕将他的儿子克死了,这根本就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拳拳之心。而陈惇有时候甚至能感觉到嘉靖帝是把他当儿子看了,在二王身上撒不出的慈爱都寄托在了自己身上。
陈惇又趁机教裕王孝敬之道:“臣听闻康妃娘娘在的时候,殿下的府中有什么新做的吃食,都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