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六章:长住于此(第4/5页)永世帝唐
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严冬季节,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龙重几十斤,烧红后放在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种浴池,名叫“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
但是,以古时的条件来说,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洗澡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否则,就不会出现“汉朝每五日一沐、唐朝每十日一休”的规定了、否则,礼仪聘礼就不会特别强调“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了。
取暖对古人来说也挺麻烦的。
石器时代的古人将地面烧热然后躺在上面,或者是围着篝火而眠。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
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现代人通常采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
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同样,这样的做法只是有钱人的玩法,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炭盆取暖就是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就更别说什么手炉、足炉、熏炉了。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除了用炭盆取暖,女真人发明的火炕才是最实用的。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覆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殷清风弄出来的土暖气,和九十年代农村的土暖气没什么区别:一端是进水口、水管连接散热片、再循环回到暖气炉的回流进水口。
思路有了,“装备”也有了,剩下就是安装的事儿了。
殷清风说明来意后,长孙氏兴高采烈的亲自给他指定安装的偏殿。
殷清风和任五商量一下后,将木墙拆掉、再用水泥将柱子也砌在墙里,剩下的空间足够了。
任五指挥人砌墙、砌浴池和挖掘排水管,殷清风则指挥人安装锅炉。
他搞不清热水器是如何分流冷热水的,所以他建了一个锅炉用来加热的,另建一个水塔来提供冷水的的。
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他在水塔里铺上净化层:最下面是细沙、往上是粗砂、再往上是鹅卵石。
水塔除了给浴室提供凉水,还要给锅炉提供净水。没有加压泵,所以水塔要高于锅炉,而锅炉的下端出水口又要高于浴室的进水口。一切全凭重力来完成水流的流向。
为了简便往水塔里倒水,他还“设计”了一套滑轮组。只要某个小太监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