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鹣鲽情深(第3/3页)永世帝唐
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
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
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
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
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国家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殊。
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
当时的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
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这句话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特权阶层的私器。
侄儿读到此句,认为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可以解读为“优待”,“下”可以解读为“排斥”。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
秦孝公与卫鞅应对后,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侄儿以为,叔叔欲大治天下,想要做到像秦孝公和卫鞅治理下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是不是考虑去除掉丹书铁券上免死的内容?
叔叔要削弱世家,也只有世家的后人才会成为祸害一方的纨袴膏粱。
若是对他们免死,就是践踏皇室的尊严,就是践踏大唐律法若是对他们免死,既违背了叔叔大治天下的愿望,又不利叔叔想要削弱世家的目的。”
李世民思考了半天,“那你还要不要“犯常刑减半”的铁劵了?”
“呃”
要还是不要呢?
殷清风感觉又跳进自己挖的坑里了。
2016址:超十万完本书籍站,手机可直接下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