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解读太宗(第4/4页)永世帝唐
的心境。
“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宗申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在梦见虞世南前后,李世民亲临弘福寺为已去世五年的长孙氏追福。
宏福寺乃是为其母亲穆太后所造,于是召唤几位高僧一起闲谈,“言及太后,悲不自胜,掩泪吞声。久而言曰朕以早丧慈亲,无由反哺。风树之痛,有切于怀。庶凭景福,上资宾佑。朕比以老子居左,师等不有怨乎”
主持道意回答说“僧等比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语气七分软又带三分硬。
于是李世民几乎乞求谅解一般说:“佛道大朕以久知释李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既为胜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将老子居先。植福归心,投诚自别。比来檀舍,佥向释门,凡所葺修,俱为佛寺,诸法师等,知朕意焉。”
这样一番自我辩解的话出自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太宗之口,恐怕也是他意识到自己尽管身为帝王,却仍然不过是个凡人,生老病死皆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因此不得不试图向佛祖示好,以期增老父慈母和爱妻在幽冥之中的福分吧。
李世民心中有了这样的心理铺垫,佛教也就有了重生的机会。
贞观十年,正在洛阳筹划解决高丽问题的李世民,接到了一道来自远方的上表,语气谦恭,充满期盼和忐忑。看到上表人的名号,他决定召见。
李世民想要通过玄奘的嘴巴了解西域诸国的民情、军事力量、地形等等。
于是,他派留守的梁国公房玄龄等人出城迎接。
史载数十万人涌上街头,其时“瑞云现于日北,团圆如盖,红白相映,当于像上显n光,既非绕日,同共嗟仰”
为了得到的玄奘脑袋里的一百三十国的资料和见闻,李世民不得不派出宰相房玄龄和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亲自出马。
玄奘答应给李世民写大唐西域记,但李世民必须帮他把带回来的经书翻译出来。
李世民妥协了。
但民间却以为皇室再次偏向光头教。
等李世民从辽东回来,不再是龙马精神的他,只好任由光头教再次兴盛起来。
自此,李世民到临死之前,没再干预佛道两教发展。
之后,尚且年轻的李治,既体会不到他父祖两代对待宗教的出发点,又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明确指示,还收了一位声称弥勒转世的未来女帝,佛道两教彻底不知收敛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