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 四 十 章:无奈讲经(第3/3页)永世帝唐
的无知。
青铜器中,合金的每种材料是有要求的。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剂金锡半,谓之鉴燧剂。
剂,既配比配方。
青铜剑的长度,因为锡的缘故,放少了剑体发软,放多了会脆。
所以,勾践剑等青铜剑的长度不会超过六十公分。
而秦朝从秦国时就更改了秘方。
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度是九十公分。
这个长度才造成了秦始皇不能及时拔出剑来。
若是佩剑还不足六十公分,秦始皇还能绕柱子仓皇逃窜?
而“负”从来没有用做“抱”讲。以司马迁的水平,会乱用字?
李敖会望文生义,是因为他不了解先秦时古人佩剑的方式。
腰间挂剑佩刀,是发端于波斯的佩戴方式。这种方式大概要到公元六世纪才会完全成熟并传到中国。
剑刀挂在腰间,遇到紧急情况要拔剑也十分简单,只要把剑一横便能很方便的拔出了
而在此之前,古人佩剑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被现代人命名为“璏式佩剑法”的方式。
这样佩剑的结果是,剑以类似于“竖插”的方式被佩在腰间。
如果剑身较短还则罢了,如果稍长,便会因为人的手臂不够长而难以拔出。
而且人们为了防止宝剑乱动或者从腰带内滑出,往往要系得特别紧,便很难迅速将剑取下。
秦始皇在面对荆轲的突然袭击一时之间无法拔剑,只能凭借大殿上的柱子躲闪。
所谓“负剑”其实就是将剑沿着皮带平移到背后的位置,这样便能大大降低拔剑的难度,顺利的拔出长剑。
第二个难点是,要理解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现代人会说某句话、某部典籍、谁谁的思想是错的,是流毒千年的祸害,但在古人生活的年代,他未必是错的。
克服第一个难点,需要手边有一部说文、一部辞海等字典。
克服第二个难点,首先自己要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再以辩证的逻辑思维去读去理解,千万不可人云亦云。
正是有了这样的体悟,他这几年才能快速的阅读大量的典籍,才有自信与古人讨论某些典籍。
在燕敬嗣尊敬的目光里,殷清风又说道:“我们知道了如何去“明”,但什么样的“德”才是“明”的?或者,什么才是“明德”?
这就要回到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中庸里去寻找。
不偏不倚,力求公正的“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诚”是世界的本体,“至诚”则是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要做到“中庸”“至诚”,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把大学和中庸单独从礼记中列出来,又把大学排在中庸的前面,便是让人容易从这两者的前后顺序当中更好的相互参照相互理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