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边贸总管(第1/2页)我竟然是李白

    最终,尚方宝剑那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李白并未开口。

    只是以边城民风彪悍为由,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赞、赵志、愣娃几人,提升了官阶并调入钦差行辕随行护卫。

    本来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场朝会,谁曾想,莫名其妙的就成了钦差大臣。

    说真的,李白对此很是恍惚。

    这名头,听起来是很拉轰呀!也确实够威风、够得瑟!

    可是,差事嘛!确实也很棘手啊!

    太祖他老人家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言权。

    李白深以为然,故此他决定即刻出,亲往边关诸城走上一遭。

    身为钦命边贸总管的少府少监,李白一行人离京之时,鼓捣出来的动静还是不的。

    鸣锣开道,护卫景从,属官、属吏一大堆,钦差大臣的八面威风,端的是王八之气侧漏!

    除了郭子仪等一帮武将随行护卫之外,周文、周立、袁渊、李迎淮等人亦是请命相随。

    就连孟浩然亦是不甘寂寞,非要前来凑趣。

    断了科场念头的他,眼见着李白火箭似窜升,他的建功立业之心,随即也活泛了起来。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此番的边关之行,孟浩然执意相随,李白也不便推辞,索性也就调他入行辕了,此等事如今对他李大总管来说,那就是举手之劳、毛毛雨。

    其实,对于王维的挖墙脚行为,李白心中虽然有那么一点点不爽,但是并无恨意。

    说真的,对于王维飞蛾扑火一般的做法,李白其实是深表同情与惋惜的。

    毕竟,玉真公主的真面目,他已经彻底看清楚了。

    事情之所以展成现在这般模样,一切全怪玉真公主那个娘们太淫荡。

    风流成性不说,心野的收都收不回来了,能怨得了别人吗?

    曾经的他,还天真的想要去改变这个女人。

    然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后来他才明白,当初那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想当然罢了。

    故而,对于孟浩然与王维过从甚密,李白心中真的毫无芥蒂。

    一行人经京兆府,过凤翔府,出关内道,一路陇州、宁州、银州、夏州、灵州、瓜州、凉州转下来。

    拥有后世观念的李白,认为同吐蕃互市相当的有必要。

    若是用后世专业词汇来形容,两国互市,妥妥的就是国际贸易。

    两国各取所需,不但能弥补生产力,调节生产关系,而且还能惠及广大的大唐子民。

    将剩余的,低价值的生产物资变成高额利润,大大的好事呀!

    至于战略物资嘛!

    那就要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了。

    米国面向全球卖的武器,算不算战略物资?

    只要科技不断进步,拿低端的战略物资赚大钱,也不是不可以嘛!

    李白一圈转下来,脑子里大概也已经有了互市的相关章程。

    吐蕃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像青稞、麦、荞麦这些粮食,他们自己吃都不够,可想而知,跟本不可能有多余的拿出来互市。

    唯有牦牛、马、驼、羊、毛织,这些有可能剩余的物资,应该才会拿出来互市。

    而大唐的茶叶、布帛、丝绸、陶器、盐、先进的铁器、铜器,向来都是与外邦互市的好标底。

    然则,此番既然重启边贸,那就不能像之前那样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李白决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民族谋取利益。

    宋、明、清几朝推行的茶马法、盐铁法、丝绸陶器法,对于他这个后世历史专业生来说,自然是不陌生的。

    即使照搬过来,在目前的大唐帝国,这些规章制度亦是先进的。

    想到就做,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李白出台了盐、茶、丝绸、布帛、陶器、铁器、铜器等物资的边贸专卖管理法。

    这里面,着重要说的便是茶叶与丝绸。

    别的其它几类,或许吐蕃非钢需,而茶叶与丝绸却是吐蕃平民与贵族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吾大汉民族与番邦相比,战马资源历朝历代都是短板。

    这一点越往后展,弊端就越凸现。

    故而,长久以来以茶易马,一直是汉民族获得战马的最佳途径。

    及至宋、明两朝更甚,依赖性远远大于前朝。

    游牧民族有着得天独厚的战马资源,为了长期保持这种战略上的压倒性优势,他们不愿意将战马卖给缺马的汉人。

    可是,由于游牧民族长期食用肉类及奶制品,缺少新鲜蔬菜及水果,茶便成为必需品。

    高原、草原上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茶叶的确可以预防及缓解,游牧民族普遍高的胃肠道疾病。

    因此,他们非常依赖汉族的这一特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