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皇权(第2/3页)我是当朝驸马爷
对对世家大族的利益造成冲击的,是选拔人才得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其本意,就是为了消灭世家而诞生的。
世家大族其实对于社会,对于百姓并没有危害。
威胁社会,欺压百姓的乃是地方豪强,地主阶级。
世家世家,世代为官的家族才是世家。
世家的权利在中央,之所以被消灭,并不是对社会,对百姓有危害,
而是世家,威胁到了皇权!
比如东晋时期,王,谢,桓等世家为天下之最,皇权基本上被架空,天下由世家做主,三国时期世家刚刚兴起,至隋唐时期,已有五姓七望,发展至顶峰。
世家在中央的权利太大,威胁到了皇权。皇帝想要独裁专权,想要中央集权,自然要消灭世家。
因此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可是世家被消灭了,地方豪强,地主乡绅阶级却兴起了。
若是将军功爵制下的世家门阀,与科举制度下应运而生地主阶级相比较。
对国家真正有危害的,其实是后者。
军功爵制之下,立功获爵,爵位能够世袭,代代为官,世家也便因此产生了,世家权势过大,因此容易产生权臣。
若是皇帝昏庸无能,世家都不需要时间发展,军功制下,一代便能出强臣。
如东晋南北朝时期,桓温,萧衍便是顶尖世家之主,桓温把持朝政十数年,垂涎帝位已久,奈何受制于王谢两家不能如愿。而萧衍出自顶尖世家兰陵萧氏,取代刘宋建立南梁。
比如刘裕,甚至诸葛亮,则是军功爵制之下直接催生出的强臣。
虽然诸葛亮出身世家,但到了诸葛亮那一代,已经落魄到在南阳以种田为生了,只能算是衣食无忧,凭借家世以及自身的才学,在荆州士人之中稍有名气,但远远比不上荆州的那些大家族。
但他投靠刘备后,一直做到了丞相,哪怕是皇权,也是触手可及。若是诸葛亮夺取了皇位,便与刘裕无异了,但好在诸葛亮是个一忠臣,但不可否认,他是因为军功爵而崛起的。
不过世家的存在虽然威胁到了皇权,但世家的利益,其实国家是一致的。
因为世家的爵位,荣耀,是国家给予的,国家若是灭亡,世家的权利,便会荡然无存。
虽然强大的世家,虽然会威胁到皇权,但外敌若至,世家便会上下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所以哪怕是西晋灭亡,北方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南下投奔东晋。
蜀汉灭亡时期,如姜维,诸葛瞻父子,赵云,张飞的后人,依靠军功爵获得权利的家族,都是为了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看益州的投降派,大多是豪强,地主阶级。
这些人的利益,与国家是不挂钩的,他们与世家不同,他们的利益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国家灭亡了,换一个主子就行了,他们的土地还在,仍旧可以在地方作威作福。
对于极度缺乏文史知识的赵惇来说,这一些他是不知道的,但是他知道,真正能让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制度是科举制。只有科举制是在这不公平的世道里相对公平的一道规则。
只是……科举制度,并没想想象之中那么好。
科举制说白了就是皇帝为了稳定皇权,为求拉拢地主阶级消灭世家,进行利益互换的一种制度。
世家要的是中央的权利,而地主阶级,要的是地方的权利。
唐宋之后,参加科举的考生,有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然而三年之中,金榜题名的名额,只有两百人。
如此稀少的名额,为什么天下读书人,还要如此热衷于科举呢?
因为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考个秀才就够了,虽然距离金榜题名的官途遥遥无期,但他们当不了官,可以回乡保全经济利益。
国家对秀才有着优厚的待遇,见官不拜,犯法不打,免除徭役税收,秀才回乡之后便成了乡绅地主,隐瞒佃户,偷税漏税,屯积居奇,兼并土地,都是这些豪强地主乡绅阶级干的事情。
豪强地主阶级,才是国家的蛀虫。
军功爵制度之下,老兵退伍之后,可以回乡担任乡吏。
然而科举制度之下,地方乡吏,则是由地主阶级掌控,如此地方的**,便更加严重了。
皇帝灭了世家,集权中央,但却放地方权利于地主阶级,掌控了中央,失去了地方。
也因此,国家变得越来越腐朽,遇到外敌,更是不堪一击。
科举制度之前,从未有国家因为外族而被灭国,农民起义,也是少之又少。
而科举制度之后,唐,宋,元,明,清,不是被农民起义灭了国,便是被外族灭了国。
为何会如此?
因为以前军功制度下,士兵就算在战场上立不了功,无法封候拜将。但退伍以后,还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