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皇权(第3/3页)我是当朝驸马爷
回乡担任乡吏,因此那个时候,当兵是可以获得利益的。
可是科举之后,当兵的就是当兵的,退伍没有利益可言,依靠战功建功立业更是空谈。如两宋时期的岳飞,狄青等依靠战功上位的将军,下场皆是非常凄惨。
没有利益激励士兵,武将更是被残忍打压,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提得上去?
百姓被地主阶级压榨,农民起义自然是层出不穷。
异族外敌来了,地主阶级与国家的利益不统一,重新换一个主子便行了,如何会上下一心保全国家?
军功爵制之下,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华夏的科技,一直是领先世界千年。
可是科举之后,莫说领先世界了,最后反倒是被其他国家给赶超了。
军功爵制之下,国家尚武崇尚征服,两汉领土到了最后灭亡时期也一直是处于扩张状态。
而科举制度之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无法开拓,读书人只知考取功名保全利益,没有进取之心,故而国家的领土越来越小,随着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积贫积弱,最后逐渐被外敌吞并。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便是这个原因。
军功爵制,世家门阀,虽然会威胁皇权,但却远不如科举制度,地主阶级对国家的危害大。
其实任何一种制度,都难以保证国家延续万世经久不衰,想要国家走的长远,其根源,还是看统治者,看帝王。
帝王英明神武,国家自然繁荣昌盛,可帝王要是昏庸无道,国家一两代便会被灭亡。
但是无论如何,科举制度是真正意义上做到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今天看来,无论它怎么荼毒天下士子的思想和制度的不够完善,但是不能否认这个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寒门子弟想要翻身就必须要付出努力。相比之下,什么“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漏洞很大,逊色很多。
科举制度还化解了天下百姓和皇权的对立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到读书考试上面。既化解了阶级矛盾又可以选拔人才,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证明自己的机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