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风云再动,干戈复起(第3/3页)天行之逆韩

    “此番是义父亲自夜探相府所得,胜在其间守卫不是很森严,这才能全身而返。”

    朱季是朱家心腹,前因后果自然是了然于胸,说不定街头接应之人就是他呢。

    能识唇语者,汉城之内也有不良人精于此道。

    齐国在动员准备,得到韩经示下的汉城也紧锣密鼓的应对起来。

    此次海上作战,正好能检验罗津港海军的战力,顺便还能捞起一些落水齐卒服务于汉城基建。

    如果咸阳最终还是要亲征汉城,辽东走廊的长度限制了秦军的发挥,将来唯一可虑者就是海上防线。

    一旦众多秦军随着蜃楼泛海而来,罗津海军是否能拒敌于海上就是关键之处。

    这边战争阴云乍起,秦楚之间也丝毫没有停歇。

    就在秋粮入库之后的几天里,秦国驿传分外忙碌。

    秦王再次大点兵,以李信为将,蒙恬共之,兵分两路,将二十万精锐之士直扑郢都而来。

    原本秦王政倾向于老将王翦领兵,但是在昌平君的一番剖析之下,将此重担交付与新生代将门李信与蒙恬。

    昌平君说服秦王的理由很简单,王氏将门灭国毁城无数,已经是一门三侯爵,再立下灭楚大功,将赏无可赏,难免重蹈武安君故事。

    而王翦老成于谋,也深知此时王氏处于风云际会的三叉口,直言无六十万大军,无以全尽灭楚之功。

    六十万大军,又是倾尽国力毫无保留的一战,这与李信所阐述的二十万精锐速攻灭楚的略成本上不以道理计。

    更多的是嬴政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有意擢拔李氏、蒙氏,分担王氏在军中的影响力,这也有着保全有功宿将的一份仁心。

    王家娶的多是秦国公主,早已与王室同气连枝,密不可分,秦王也想王家能落下个好下场。

    因为昌平君的谋国之言,加上自身的一力陈请,他也得到了负责此战后勤转运的职务。

    等到伐楚功成,论功行赏,昌平君的地位将更见稳固。

    楚国方面则是以项燕为上将军,全权节制全国之军,奋起抗秦。

    相比于秦楚之间集结起的近百万大军,齐地拼凑出的十万健卒渡海攻伐僻远的汉城三郡似乎就显得不值一提。

    其实韩经自己也没当回事,他的眼光早被秦楚大战牢牢吸引了。

    秦国放弃沉稳深谋的王翦,选用积极少壮的李信、蒙恬为将,昌平君又是负责粮草的关键先生,再联想到历史上此战的结局,这一系列要说与燕丹的串联没有关系,韩经怎么也不能相信。

    “嬴政合该遭此重挫,只希望他经此一事,能调整穷兵黩武的国策。”

    韩经是真心如此祝愿的,不过秦王能领几分情,那就不得而知了。

    “齐军先锋是姬一虎,这回还真是冤家路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