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英殿风波(下)1(第2/3页)新宋

,希望石能够在皇帝面前帮刘庠开脱几句。大家都是聪明人,明白这次最倒霉的人,多半就是刘庠了,而最能在皇帝面上上话的,也许就只有石了。

    不料石也只能苦笑:“皇上非有诏旨,我亦不能轻易进宫。况且,子瞻兄,以王安石的性格,你以为我美言几句就有用吗?皇上是英主,他会有决断的,处分应当不会太重吧。”

    石的话只对一半,几天之后,处分就下来了,邓绾依然是集贤校理,刘庠贬为郴州县丞,范镇致仕,处分之严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个处分结果,让石和李丁文在府里分析了半天,也不知道皇帝是什么心思。二人只能面面相觑,来李丁文甚至认为刘庠顶多就训诫罚俸的。

    以二人对朝局的了解,自然是不可能知道为什么皇帝会给刘庠、范镇这么严厉的处分。因为这个处分是王安石给逼出来的。

    王安石上表要求严厉处分刘庠、范镇,以树立新法的威信,皇帝留中,结果王安石亲自面君,在皇帝面前争得脖子都粗了,政事堂几个宰相不想做得太过份,却找不到半句辞。偏偏这个时候,范镇还上表抗辩,疏中:“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奏章先通过中书省,把王安石气得拿着奏章,手都发颤,亲自连夜写奏,一条条的驳斥范镇。

    赵顼对王安石一向优容,知道自己这个宰相脾气坏,没有办法,只好让中书省处置,结果中书省谁能辩过王安石?刘庠远远发配到郴州,范镇来就有章乞致仕的,也就顺便让他以户部侍郎的名义退休了,所有官员退休应有的赏赐,一件也不给他。

    这中间的内情,石和李丁文又如何能知道,他们还是低估了王安石对皇帝的影响力,也低估了那些名臣对自己原则的坚执。

    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

    处分公布之后,以苏轼为首,许多同情旧党或厌恶新法的官员、士大夫,还有一些书呆子,把范镇家的大门都给踏破了。苏轼更是公开给范镇贺喜,他虽然被迫退休,可名声却更加响亮了。这话没有几天,就传到了王安石耳中。附马王诜尽力周旋,才让苏轼只是通判杭州,让他去了江南繁华之地,做了前参知政事赵抃的同僚。

    几乎在同时,又有一道恩旨,司马光改授西京留守,带着《资治通鉴》书局,即日前往洛阳。

    一时间,四个旧党名臣,三个被赶出朝廷,一个被迫致仕。石对李丁笑苦笑道:“潜光兄,才几天时间,朝中唯一能和王安石制衡的,就只有参知政事冯京了。王安石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指日可待之事了。”以为历史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有所改变,结果虽然的确有一些改变,但是大的趋势,却依然故旧,不由石不生出几分沮丧。

    “公子不必担心,我们的策略始终是不与王安石争锋,这个对大局并无决定性影响。一定要耐心的等待时机。况且范镇大人致仕,正可以让他来学院做教授,他闲得无事,必不推辞。”李丁文不以为然,虽然刘庠和范镇的处分出乎意料,但是苏轼和司马光的前途,早在二人预料之中。仅仅刘、范二人,又能影响什么大局呢?

    “我不是担心大局,我是觉得皇上此时如此集中的处分一批官员,或有深意。”

    “公子,这绝非皇上的主意,以在下所见,这是王安石刻意安排的。所以不必担心,况且对司马光大人的处分,是减轻,而不是加重。王安石急欲排除异已,希望朝中能为一言堂,好顺利推行新法。却不知新法的弊病始终存在,不会因为罢退几个官员而消失,他如何能让天下人噤口?”李丁文倒是信心百倍,又道:“只是王安石和皇上的相知,可能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二人正谈论着这几天的朝局,突听外面侍剑笑道:“桑少爷,我家公子和李先生正在书房里,我马上去通报。”

    “你个鬼头,要你通报什么。我自己去见。”桑充国兴冲冲的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书。

    石和李丁文相顾一笑,二人起身迎了出去,石站在屋檐下,笑道:“长卿,这么高兴,有什么好事?”

    “当然是好事,你看看这是什么?”桑充国一边一边挥着手中书。

    石笑着接过来一看,当时就懵了,一个字也看不懂,是鬼画符,当下笑问:“这是哪国的文字?”

    李丁文眼角往封皮上瞥了一眼,笑道:“这是契丹字,书名便是《三代之治》。”

    石再也想不到契丹这么快就有《三代之治》的盗版,真是大吃一惊,半天不出话来。

    桑充国笑道:“子明算是名扬外国了。这是一个和我家交好的行商带回来的。他现在契丹有三书卖得最好,《论语正义》、《三代之治》,还有一是《算术初步》,那边的王公贵人,颇以读此三书为荣。”

    李丁文冷笑道:“辽狗一直羡慕中华文物,来翻译中国文献,也并不奇怪。只是他们这次翻译如此快法,可见对于中国的一举一动,他们也是了解得一清二楚的。”

    石见他对辽人如果提防,忍不住宽慰道:“潜光兄大可放心,契丹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