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8/11页)新宋
理暗示?!
难道要让这些统兵大将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那样的话,只怕赵顼自己也不可能睡一个安稳觉。
但文彦博与孙固也不那么好打发的。
吴充不把兵部尚书放在心上,难道文彦博与孙固就会多在乎枢密使与同知枢密院事的差事?虽然这两个职位,是无数人一生追求而不可得的目的,但对于了解文彦博与孙固的性情的赵顼来,却是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官位,从来都不能够让他们委屈自己太多。
文彦博名望已高,所追求的东西就不多了;而孙固,却是个重视名望甚于官位的人。
无论如何,先和一把稀泥再。
赵顼无奈地想道。
折可适饶有兴趣的观察着御前侍卫班的日常训练。他对这些传中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的大内侍卫们充满了好奇。御前侍卫班共有十一班,其中七个班是带甲骑士,三个班是不带甲骑士,是三十六班马军侍卫中第二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也是与其他所有大内侍卫们完不同的一支军事力量。御前侍卫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是烈士子弟!换句话,这是由战争孤儿组成的军队。在诸班直中,御前侍卫班与最精锐最得皇帝信任的殿前指挥使班、由武臣子弟组成的内殿班一起,构成了大宋皇帝陛下最信任的三支军事力量,堪称是大内侍卫中的大内侍卫!
御前侍卫班的普通士兵,在皇帝身边服役约四五年后,大部分人便会进入讲武学堂培训,毕业后就会被皇帝派遣到各支部队,担任指挥使、副指挥使一级的职务。或者进入卫尉寺系统,成为营一级的军法官主官,即所谓的“护营虞侯”。
这些人,从某个方面来,不仅仅是保卫皇帝人身安的武装力量,亦是悍卫皇帝政权安的武装力量。皇帝通过这样的人员流动,可以有效的在各支部队中,直接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加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权。
因此,折可适并不敢觑这些大内侍卫们。但他同样避免不了以一个军人的眼光,来评价这些“羽林孤儿”。
他所看到的,是东三班的三百三十名御前侍卫。一个班相当于禁军中的一个指挥,三百三十人,正是禁军一个马军指挥的基编制。
校场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三百副木马。折可适一眼就可以看出:木马的高度与大,与普通的战马几乎完相当。“羽林孤儿”以都为单位,分成三部分训练。训练由都兵使率领副都兵使、两名都承勾、以及每都的军法官将虞侯主持。什将以下的军官,都无例外的要参加操练——这一点,让折可适有点惊讶,因为在河东,在指挥一级的操练中,大什一级的武官,是协助主持操练的。
士兵们披挂齐整,身着铠甲,手里还拿着长枪,整齐地站在木马的左侧。
副都兵使大吼一声:“上马!”
士兵们整齐迅速地将枪挂在马侧,跃身上马。数百人一齐做出这个动作,更是显出一种夺人心魄的气势来。
“下马!”副都兵使又大吼一声。
取枪,换手,从右侧翻身下马,一气呵成!
几百甲士一齐下马踏在地上发出的轰响,让折可适感觉到脚下的大地都有些颤动。
“上马!”
“下马!”
“上马!”
“下马!”
副都兵使不停的吼着,士兵们从左侧上马,右侧下马,又从右侧上马,左侧下马;还要从后面上下马,如此周而复始,不停地重复着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
两个承构手执皮鞭,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校场。某一个士兵稍慢一点,便快步跑过去,对着头就是一皮鞭打去。被打的“羽林孤儿”也不敢叫唤,只是忍着疼痛,继续上马、下马!
折可适非常清楚这种简单训练的残酷性。
河东军从来没有过这种训练,能在河东军中当骑兵的,大多数是从骑惯了马的,他们的骑军也并不披甲,因此平素训练,更注重射击的准确性与对马匹的控制,从技术上来,他们并不需要练习上下马的技巧。但这种训练所带来的纪律性,却不是河东军可以相比的。而且,折可适自忖,河东兵即便在上下马的熟练度上,亦未必可以胜过这些“羽林孤儿”。
“御前侍卫班平素只用木马训练么?”折可适试探着向陪同自己的内侍问道。
那内侍尖着嗓子笑道:“折大人笑了,只用木马那怎生打仗?只不过战马来之不易,不得不爱惜罢了。执矛冲锋、骑射、投掷霹雳弹,哪一样都免不了要用真马。”
“原来如此。”折可适不卑不亢地致谢,心里竟生出一种嫉妒来。自从宋军发明投掷霹雳投弹的战术以来,河东诸军不止一次希望装备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但是却始终争取不到配额。宋军以地域为区分,可以事实上存在着几个系统:京畿军、西军、河北军、河东军、东南军。在这五大军队集团中,河东军的存在始终有几分尴尬:京畿诸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待;西军是朝廷近阶段战略重心的所在,自然也多受照顾;河北军面对大宋最强大的敌人,直接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