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与现实世界(第1/7页)新宋
文/韩松
历史
最近这些年来,普通中国人对架空历史不再陌生了。笔者曾经评点过的《天意》,便是这样的一种文字。而在《天意》之前,有更加著名的《寻秦记》,写世纪的一名中国特种兵回到秦代,改变那时候的历史。这样的叙事逻辑,与《新宋》是一致的。其实,要到更早,还可以举出上世纪9年代姜云生的《长平血》,同样写秦代,对著名的长平之战作出新的解释。而实际上许多知名的中国幻想家,都有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刘慈欣的《西洋》,重构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三宝太监建立了“日不落中华帝国”。甚至就是在上世纪5年代,也有这方面的作品,比如有个叫徐青山的人,写中国人回到史前时代,与原始人一起就火吃鹿肉。
这一类,在西方又称作“颠覆历史”。其中,著名的有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男人》。在这部作品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美国成了日的殖民地,仅在萨克拉门托保留着傀儡政府。后来,有人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易经》,发现在另一个世界里,日人才是战败者。但这也于事无济了。总之,由于意识到另一个时空存在的可能,作家们对过去发生的一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部有名的电影叫《回到过去》,儿子回到出生之前,帮助父母相爱,从而才有了自己。我们还可以提到日的《负数和零》,主人公从世纪6年代回到了3年代的日,带去了后世的技术和发明,最后,他甚至与自己的女儿结婚了。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很好的,从叙事方式上,与西方不同,尤其是对3年代的日京都等城市风情的描写,不知为什么,会使我想到《新宋》中11世纪的开封。
其实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架空历史并不仅仅意指过去。因为历史实在可以分成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对于“现在”这一部分的描写,由许多所谓的主流家承担了。在这个意义上,不妨,所有的,都是幻想性质的。那么,未来这一部分,则是通常被称作“科幻作家”的人群在做它,比如,海因莱因笔下的未来美国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西,是未来的美国版《新宋》。我比较喜欢的斯坦利-鲁滨逊的《蛮荒海岸》,也属于这类作品,作家想像了美国在一场氢弹战争中毁灭,日成为战胜国的情形。日兵乘坐巡逻艇,封锁了美国西海岸,禁止战败的美国人与外部世界交往。电、印刷术、降落伞、人类登月等对于美国人来都是难以置信的奇迹。个别好奇的美国人,躲过日人的盘查,偷偷潜出了封锁圈,来到了外部世界,最远到了西伯利亚,探寻美国为什么亡国。这个人回来后,写成了《一个美国人环绕世界一周》的手抄,写出了一个封闭落后国家的公民,面对世界先进发达文明时的震惊心情。当然,这是一禁书。
总之,这就是《新宋》的一个大背景,架空历史不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只是西方的许多作品,写得比较悲观厌世,是反乌托邦的,不像《新宋》,是把世界往乌托邦的方面推。《新宋》的一个特点是省略了主人公回到过去的方式,也没有提及时间机器一类东西,但这并不对它的架空性产生不良影响。总之,一个1世纪大学历史系学生来到宋代,与王安石、苏轼等名人见面,并成为神宗皇帝的宠臣,改变了那时的中国,这也够刺激的了。另外,它是一部鸿篇巨制,仅其第一卷《十字》,就有5多万字。这种规模,应该是不多的。它首发在络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响,预期出版后,也会引发良好的市场效应。
而对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来,尤其在中国,这类是有其独特价值的。我在对《天意》的评点中到了一个历史被“覆盖”了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架空历史的出现(而且它们对历史细节常常处理得很真实,使读者真的沉湎于其中了),我们不再去看真正的历史教科书了。我们产生了一种幻觉,或者也可以是并非幻觉一般的实感:真正的“中国史”其实是我们不知道的。这时会使人想起商周断代。那么,这断出来的,身也是修饰过的历史吧?这就是幻想类或者架空类(也许这会迟早替代“古老”的科幻概念)使许多人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原因。这类给人的感觉与传统的神话不同,它很假,但又使人觉得惟有它才是真的。
所以,历史走到了现在,也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比如,《新宋》中的主人公石其实也看不清历史的前进方向。但这正好给现实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留下了疑问,如果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多元,并且可以任人来修改,那么,我们应该忠于哪一段历史?忠于应发生,或者实际上已经发生,但是被覆盖了的那一段历史,还是现在进行着的、被修饰过的这一段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也是一种颠覆性的想法。但人们如今有权利提出怀疑。历史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甚至对于改变历史的人,也不只有一种可能。归根到底,他无法决定自己在重构了的历史中的命运。
看过《新宋》,会得出两种结论:这是作者自信和自由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他不自信和不自由的一种表现——所以才要通过回到过去,改变历史,来获得一种随心所欲,来恢复自信,或者,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