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四之全)(第3/6页)新宋

陷主帅。

    石迫不得已,干脆各打二十大板,回文将双方都骂了个狗血淋头。并严令唐

    康、李浩、郭元度三人,必须听从仁多保忠节度,否则严惩不怠。

    郭元度看起来是老实了,但唐康与李浩却仍不服气。

    二人送到宣台的这份札子,是察报宣台,他们的探马的情报表明,自段子介之

    败后,深州已有旦夕之祸,二人既被委以专间之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虽然

    明知兵微将寡,难以成功,也要服鹰下众将,冒险一试,再次渡河,救援深州

    庶几以报皇恩。

    这意思是十分明显的,唐康既然服不了仁多保忠,便开始攻击仁多保忠:既

    然扳不倒仁多保忠,那也绝不肯听仁多保忠节制。因此,二人便要打仗,也不向仁

    多保忠报告,而是直接向宣台察报。

    这让石心里十分的恼火,但是要处理起来,却是十分棘手。这与他十几年前

    平夏时的情况大为不同,平夏之时,上面有一个意志坚定的皇帝,宰相们虽有分

    歧,但便是吕惠卿,对他也并无掣肘:下面则是刚刚经历军事改革,整编方毕的禁

    军,军队之间虽也有派系,但主要还是与西夏作战已久的西军,大体来,那个时

    候,从皇帝到普通的将领,都是抱着一种同仇敌汽的态度,希望大宋朝在励精图治

    之后,打一场扭转国运的战争。因为,许多的分歧,都被这种大的心态所掩盖。

    而如今呢?石权位虽然抚重于平夏之时,但他所处的环境,也已大不相同。

    较之十余年前,大宋朝上上下下,早已自视为强国。十余年前对西夏,西夏

    弱,宋朝强,而宋朝仍然视内部纷争不已的西夏为强敌,谁也不敢有任何的大意与

    轻视:可现在,纵然以实力来,辽国与大宋不过半斤八两,棋逢对手,但是朝野

    之中,许多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这种自信心既是好事,却也是坏事。坏

    的一方面,便是因为过于自信,于是大敌当前,内部的矛盾,该有仍然有。

    朝廷之中有矛盾,将领之间也有矛盾,在河北打仗,他要驾驭的是几乎大宋军

    队中的所有派系,有许多将领,虽然经历了对西夏的战争,作战经验更加丰富,但

    是坏的一面却是,他们的官爵更高,资历更深,更难驾驭,更麻烦的是,许多人还

    与朝中党派有牵扯不清的关系。而在以前,他要对付的,不过是种愕等区区数人而

    已—而且种愕这些人,想法与他其实也没多大的分歧。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

    在进攻作战之时的分歧,永远会比防御作战时要来得少。

    不管怎么,对付唐康、李浩、仁多保忠,甚至是郭元度,石也不是一句“

    行军法”便威胁得了的。仁多保忠虽是异族,但有保驾勤王之功,忠心耿耿:唐康

    与他亲如兄弟,恃宠而骄亦是难免:李浩资历极深,又是新党,石如果不想惹出

    大风浪来,轻易也不能定他罪名一便是郭元度,朝中也是有人的。

    况且他能把唐康怎么样?别他下不了这个手。就算唐康与他毫无关系,便在

    七月四日,他刚刚收到皇帝亲自拟写的一份诏书,诏书中皇帝不仅称赞了姚咒

    与拱圣军守城之英勇,还褒奖了唐康、李浩不惧强敌,救援深州的忠义,诏书称他

    们虽未竞功,但大战契丹精锐骑兵,已令韩宝、萧岚胆寒。更重要的是,“袍泽

    有难,则感同身受,义之所在,则奋不顾身”,较之大宋朝一朝宣扬的契丹人“胜

    不相让,败不相救”的卑劣,更是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大宋之所以必然击败辽人之

    铁证一

    石分明的感觉到,皇帝已经不甘寂寞,在这场战争中,他已经开始一点点

    的宣示自己的存在,而且,只要有机会,皇帝就嘉奖、称赞那些敢于进攻,敢于

    与契丹打硬仗的将领与军队,而不论其是非成败。

    这分明是包含深意的!

    皇帝的确很聪明。

    这实际上,也是对石施压。

    尽管现在皇帝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至少枢密使范纯仁不会因此施压石必

    须救援深州,枢密会议也保持了足够的耐心。但皇帝就是皇帝,大宋朝仍然是一个

    君主制的国家!他的影响力没有人敢觑。

    况且,实际上韩维与范纯仁也很关心深州的存亡。

    而且,仁多保忠的指责是很有道理的—深州今日的局面,与唐康、李浩擅自

    进兵,损兵折将,致使实力大损是有直接关系的。倘若晓胜军、环州义勇等到神射

    军到来,两军各兵进攻,步骑配合,深州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仁多保忠认为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