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 冲突(中)(第1/2页)斗铠

    由拓跋雄掀起的这场大规模叛乱,对大魏朝形成的结果是消灭性的,不夸张地,简直颠覆了整个大魏朝,整个国势由盛而衰。拓跋雄之所以能形成这么庞大的破坏,并非由于他人如何雄才大谋、出类拔萃,更关键的,是由于他手中掌控了大魏最强的战役部队——北疆武力集团。

    有识之士都清楚,要彻底消弭北疆武力集团对洛京中枢的要挟,光杀一个拓跋雄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将整个北疆集团给予彻底摧毁,必需要将参与叛乱的北疆边军将领和军官阶级统统清洗——杀的杀,贬的贬,调的调,再把剩下的官兵重新整编,组建成新兵马,委派牢靠的将领统带,朝廷才能放心运用。

    总之,不经过一番残酷的屠杀和清洗,北疆边军是不能够重新归入大魏朝的武力体系的。

    如今,朝廷破费了两年工夫,千万军饷,好不容易把叛军逼到了日暮途穷,眼看着成功在望了,孟聚突然跳出来横插一手:虽然死了一个拓跋雄,但掀动叛乱的北疆军官集团却残缺地保留上去,并未被消灭。

    更蹩脚的是,朝廷不断以来最担心的噩梦终于成了理想,叛军不但没被消灭,他们还与来就横冲直撞的东平军合流了,成为了一个更弱的、足以与大魏中枢并驾齐驱的弱镇藩!

    事情太复杂,大臣们未必能把其中的道理得清楚,但大家都隐隐明白其中的关键利害:虽然死了一个拓跋雄。但叛军身却是依然存在。比起走投无路、人心丧尽的拓跋皇叔,那个拥有五州三郡三镇之地身又是超级能打、锐气十足的孟大都督,那更难缠一百倍的对手!

    破费了两年的工夫。消耗了偌大的国力,最后白忙活一阵,先前的平叛和对等于白打了。那么多的血等于白流了,皇帝岂能不怒?偏偏这时分,孟聚还装模作样地给他发捷报来恭贺“平叛告捷”,慕容破没有一口吻被憋死算是走运了。

    众臣在帐外侯了足足半个时辰,外面砸东西的声响好不容易停上去了。过了一阵,有内侍出来招呼大家:“陛下有召,诸位大人请进。”

    众臣心翼翼地出来,无不心惊担颤。但慕容破毕竟是戎马出身的皇帝。自制力远超凡人,如今,他分明抑制住了人,并没有冲臣属们发飙,只是很安静地道:“叛首拓跋雄曾经伏诛,孟太保已接收了叛军阵营,如今。诸卿有何看法?”

    回应皇帝的,是一片沉默——倒不是大臣们只会装聋作哑,其实大家往常也很会颂圣拍马屁的,但皇帝这成绩的难度真实太高了,大家都不知该如何作答的好。

    粉饰太平。那一定是不行的:“东平军为陛下平定了叛乱,这真是大坏事啊,微臣恭贺陛下,请陛下发旨天下各州郡,普天同庆!”——这是要给皇帝打脸吗?地上那堆打得稀巴烂的瓷器就是阁下的好榜样了。

    假话实。。。仿佛也不是很妙:“孟太保未经朝廷赞同就擅纳叛将,吸纳叛军,私扩实力,此乃不臣行径,微臣请朝廷遣钦差以大义责之!”——如今把真相挑破了,皇帝脸上挂不住,会不会恼羞成怒揍人一顿?

    好吧,就算如今没事,朝廷若是真按人的办了,“以大义责之”,真把那个跋扈孟太保逼反了,这结果谁来承担?到时分,倘若王师平叛不顺,会不会要借人人头来停息孟太保的怒火?

    假话实不行,拍马吹捧也不行,众位大臣低头不语,主帐中一片安静。

    偏偏皇帝慕容破也不话,就这样瞪着大家,这尴尬的沉默足足持续了一炷香功夫,兵部尚书慕容淮干咳一声,终于启齿了:“陛下,微臣有点高见,请陛下指点。”

    “老尚书,你请。”

    “陛下,逆贼拓跋雄起兵谋逆,暴虐我大魏半壁江山,祸患我万千良善子民——不管怎样,此獠和一众党羽于昔日恶贯满盈,这总是彰显朝廷声威的坏事,朝廷应以广为传播,威慑海外不臣!”

    慕容破“嘿”了一声,仿佛有点不以为然,但神色却已弛缓不少:“老尚书,你持续。”

    “谢陛下。逆首伏诛,这自然是坏事,但十十美之事,却是孟太保心慈手软,除恶未尽,有失朝廷厚望了。

    逆贼阴谋多端,假意归顺,诈骗孟太保,骗得了他的收容。孟太保毕竟还年青,行事稍微莽撞了些。老臣觉得,朝廷最好是派人给他提个醒,莫要被恶徒迷惑了。假设孟太保不好下手,就请他把那批不赦恶徒交给朝廷有司依刑律来处置好了。”

    “尚书卿,你所谓的‘不赦恶徒’是指何人?”

    慕容淮干咳一声:“这个,执掌刑律该为刑部之事,老臣也是门外汉。但若依老臣高见,凡旅帅以上的叛首皆应定为与谋逆首,他们的鉴别处置之权该归朝廷刑部,不该由东平军擅赦擅免。”

    “让东平军交出旅帅以下级别的叛军将领给朝廷?”

    众人听得眼前一亮,都在暗赞赏慕容淮阅历老道,提出的建言中正颠簸,其中更是暗藏锋芒:让东平军把一些叛军将领交给朝廷鉴别处置,这是哑口无言的要求,只需孟聚还自认是朝廷的将领,他就不好拒绝这个要求。但只需孟聚交了人,叛军那边对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