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焦头烂额的曹孟德】(第1/2页)骁骑
“孤一再忍让,对其百般礼遇,而今却换来恩将仇报,竖子欺我太甚!”
邺城州府大堂上,曹『操』怒发冲冠,随手将案头的书简摔落一地,墨汁和朱砂随之横飞出去,溅得满身都是。可他却浑然不察,仍旧拍得案几“砰砰”作响,满脸涨红,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似乎『欲』要择人而噬一般,冷厉之极,杀气四溢。
盛怒之下,曹『操』昂首立于上阶,咬牙切齿地厉声暴喝,然而一句已到嘴边的狠话却被他生生了咽了回去。
不仅如此,他都被气成这样了,却仍旧顾及情面,没有当众指名道姓的破口大骂。
此时堂下聚集着数十名文臣武将,除了寥寥几名冀州文武之外,都是曹『操』帐下的亲信。所谓亲信,就是曹『操』占据兖州时追随他的文臣武将。原袁绍帐下的文臣武将不在此列。
眼见曹『操』大发雷霆,堂下众人纷纷起身而立,一个个噤若寒蝉,惟恐殃及池鱼,招致无妄之灾。
就在这时,尚书令荀众而出,目光从曹仁、曹纯、程昱、陈群、刘晔等人扫过,遂挥手示意众僚散去。
看到荀强出头,众文武如『蒙』大赦,纷纷躬身施礼,遂忙不失迭地疾步离开大堂。这一幕就发生在曹『操』眼前,可他却视若无睹,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表示,满脸铁青地仰头看着大堂正中央的横梁,怒气未消。
目送众僚离去,还留在堂中的正是荀、程昱、曹仁、曹纯、陈群和刘晔六人。这是他们之前相处多年以来的默契。彼此间无须多言,只需一个眼神就够了。
而荀之所以屏退众文武。只留下曹『操』的嫡系心腹,正是他第一时间领会了曹『操』的意图。曹『操』盛怒之中『欲』言又止。显然是有顾忌,不便公之于众,毕竟堂下众人之中不乏袁氏旧臣,人多嘴杂,难免泄『露』出去。听出曹『操』的顾虑,荀立刻就知道该怎么做,这是他追随曹『操』多年所形成的默契,亦是地位的体现。对此,曹『操』曾将荀誉为“孤之子房”。言外之意是荀不仅足智多谋、政务娴熟,还和他极为默契,彼此了解,相得益彰。
稍事沉默,曹『操』脸上的怒『色』渐渐消退,转身正『欲』落座之时却见案几上满是墨渍,就连手袖、衣摆上也沾满星星点点的墨渍。顿时他微微皱眉,冷眼看了看堂下两侧的『侍』从,见他们一个个吓得身哆嗦。低着头,根无人敢上前擦拭案几。
曹『操』积威太甚,加之『性』格多疑善变,喜怒无常。就连睡梦之中都能挥剑杀人,以致『侍』奉他的『侍』『女』和『侍』从对他畏之如虎,平时都不敢靠近他。何况是在他雷霆大怒之时。因此,堂下两侧长期跟随他的四名『侍』从明明看到案几上的书简和墨汁洒落一地。却愣是不敢上前拭擦干净。
缓步都到堂下,曹『操』摆手示意荀六人落座。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神后,他顾自在右侧首位坐下,沉声道:“方才细作密报,连日来,先后有二十余名将领和各州郡官吏『私』下与袁家二子会晤密议,行迹鬼祟,十分可疑。文若可曾听闻此事?”不明内情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质问的口『吻』,猜测荀是否也参与其中,令曹『操』对他起了疑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曹『操』毫不遮掩地直接询问,反而显示出他对荀的高度信任,亲信之人无须掩饰,有什么事直接问便是。
荀神『色』如常地轻轻点头,恭声道:“确如主公所言,微臣对此亦有耳闻。不过袁家二子手中并无实权,充其量就是两个富家翁罢了,纵是心有不甘,亦无甚作为,不足为虑。因此微臣听闻此事后一笑置之,不予理会。只是不曾想竟有军中将领身涉其中,如此就须格外留心,谨防节外生枝,再生事端。”
曹『操』微微颔首,脸上再次浮现怒『色』,可眼神之中却流『露』出些许无奈,似乎甚是苦恼,忧心忡忡。
的确,这件事再次给曹『操』敲响了警钟,令他惕然心惊之余,不免义愤填膺,恼怒不已。
这一年多来,他一『门』心思扑在巩固统治上面,整编冀州军,恢复民生,整饬吏治,积累声望,树立威信,以期能够早日在冀州百姓心目中树立威信,真正取袁绍而代之,成为实至名归的冀州之主。然而事实却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整编军队问题不大,半个月内就能把三十万冀州军召集起来,剔除老弱病残,留下『精』壮军士,初步整编兵士就算完成。可接下来就出现了问题,在甄选将领、重新任命将领和将军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矛盾不,几乎无法调和。
突出问题就是官爵。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是军队存在严重分歧和利益冲突,就连冀州和青州二州的州郡官吏也颇有微词,对曹『操』心怀不满,背地里议论纷纷。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袁绍生前是皇帝,君临天下,为了守住冀州和青州,增强麾下文武抵御西凉军的决心,袁绍对帐下文武大肆封赏、加官进爵,位至三公九卿者就有将近二十余人,堪比三公和九卿的文官和将军更是多达一百余人,若不是地盘和兵马有限,不定还会大肆封王。毫不夸张地,在冀州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