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七章 舌战金殿!(第2/4页)官居一品

~~~~~~~~~~~~~~~~~~~~

    沈默便起身对众大人拱手道:“下官的意思是,其实这件事,既不违反祖制,也不会产生花费,更不会引来海民与倭寇的勾结,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任谁都知道该如何选择的。”

    他这话软中带刺,分明是在与李尚书唱反调李默自然不爽至极沈默没捅破那层窗户纸,他也不好撕破面皮,只能闷声道:“黄口儿,不知天高地厚……片板不下海是太祖爷的祖制,难道你不知道么?”

    “下官还是知道的。”沈默暗叹一声道:‘真是想低调都不行……’便扬眉侃侃而谈道:“下官查阅国初资料,见太祖爷关于禁海的谕令有六道,诸位大人请听仔细——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十七年‘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浙闽,禁民入海捕鱼。’二十三年,‘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火药、兵器等物不许出番。

    ’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诸番互市悉治重法。”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他吐字清晰,语调舒缓人听着就很舒服。

    “太祖祖训诸位人都比你熟,”李默不悦道:“从头到尾都是禁道你自己没听出来么?”

    “是禁不错,”沈默不慌不忙:“但睿智如李大人定听出了其中的变化来。”

    “什么变化?”李垂下眼皮道:“我没听出来!”

    沈默笑道:“您没有感觉到,禁令是断放宽的么?所谓‘片板不下海’只是洪武四年第一道谕旨的通俗法,如果太祖爷真想将其作为铁打的祖训,何必还要下另外五道不同的谕旨呢?”

    “大胆!你敢质太祖爷?”的党羽,大理寺卿周昀须发皆张道:“陛下,臣请金甲卫士,锤死这个公开污蔑祖训的奸臣!”

    沈面无惧色,冷笑道:“我是在用心钻研体会太祖爷的圣意,以免有人总是拿着自以为是的祖训来吓唬人!”李默都骂他‘奸臣’了,便是彻底撕破脸,沈默岂能再跟他客气?

    大殿中火药味正浓,便听到‘铛……’的一声,争执声登时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望向那道纱幔,大殿里死一般的沉寂。

    终于,一个悠然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是嘉靖皇帝吟诗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纱幔无风自动,身着道袍,手持拂尘的嘉靖帝飘飘地出现了。所有的人都跪了下来。

    一首诗念完,皇帝已经走到了龙椅前,没有坐下,只是站在那里。

    见皇帝站定,严嵩便带头山呼:“臣等恭祝皇上——”这下也不喘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所有人都跟着磕头。

    嘉靖脸上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扫一眼沈默和李默道:“都起来吧,李默李时言、沈默沈拙言,接着把架吵完吧,让朕听听是哪一言的理。”

    ~~~~~~~~~~~~~~~~~~~~~~~~~~~~~~~~~~

    李默正在发呆,沈默已经抢先道:“我太祖皇帝驱逐鞑虏,肇始皇朝,其见识之高远,其思虑之深远,乃我们这些后代臣子不敢质,也无需怀的。”

    “你两面三刀!”李默怒道。

    “听下官把话完嘛。”沈默缓缓道:“正因为要遵守祖训,才要结合圣谕的背景逐条分析,将太祖爷的意思完弄明白,才可以真正的遵守祖训,”顿一顿道:“如果仅抓住最初一条圣谕,忽视其余五条,便如盲人摸象仅得一肢,却以为体,岂不是以偏概,片面曲解么?”

    “那你就!”李默冷笑道:“倒要看看你是如何穿凿附会!”

    “且下官为您解。”沈默不退不让道:“先最初一道圣谕,是禁止私自出海的……当时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退往沿海岛屿,却贼心不死,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欲卷土重来。所以太祖爷下令禁海,以隔断贼子与大陆的联系,使其不攻自破,可谓妙哉。”

    “再第二、第三道,是禁止‘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止入海捕鱼’,此段时间正是胡惟庸案发,其罪名之一便是私通倭寇,此道圣旨正是针对此案而发,乃是鉴于国内的紧急状态特别的颁发的。”

    “一派胡言!”李默的铁杆王终于找到插话的机会援李默道:“你怎么敢不是永久法令?”不信就聆听一段《太祖实录》,太祖高皇帝:‘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芶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着冷笑一声道:“这不正是太祖禁海的态度吗?”

    沈默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道:“敢问王大人,‘尝’

    么意思?”

    “这个么……”王一下子便瞠目结舌了。

    “三岁孩子都知道,是曾经的意思!”沈默哂笑一声道:“太祖爷圣训的真意是‘他老人家认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贸易私下贸易,恐怕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太祖曾下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