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华夏的工业体系现状(第2/3页)重生之动力时代
来,它基上是指不包括疆省、藏省和蒙省在内的华夏中西部。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华夏属于均衡型国土形状,东西南北外围至中心地区距离相差不大,可以明显地分出内外线、前后方。
从四个方位最顶端测量华夏的中心点,大致在甘省兰市至陕省长安之间的宝鸡。
再从自然地形看,华夏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贺兰山脉等,海拔几千米以上,地势险峻,气候复杂,形成难以逾的天然半月形屏障。
历史上曾经远征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至此而止,从未有任何一支外**队能够从西部入侵华夏内地。
东北部有大兴安岭,也易守难攻。陆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相当开阔。大部为沙漠、草原,是一条易攻难守的通道,须后退到陕省秦岭、晋省雁门关一带方有险要可守。
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势较为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脉方有利据守。
于是,太祖等华夏领导人确定将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
195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军事包围。对新华夏的威胁依然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由于当时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苏联经济援助,实际上将苏联作为大后方,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问题并不紧迫。
然而,196年华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
盘踞在台湾的蒋校长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年,印度在华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华印军事冲突。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华夏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华夏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
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rì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华夏南部地区,琼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华夏安。
面对战争威胁。太祖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计划设想,8月19rì。李富hūn、罗瑞卿联名向太祖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
1月3rì,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面对战争威胁,华夏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华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华夏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
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太祖向国人民发出了“打一场恶仗”的号召,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华夏人都同仇敌忾,民备战的浪há一浪高过一浪。华夏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há。
大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计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亿元巨资,涉及6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
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
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随着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完备的钢铁、能源、有sè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
其中一部分后世被称为西部脊柱,如攀支花、泉酒、川金等钢铁冶金基地,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