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华夏的工业体系现状(第3/3页)重生之动力时代
酒、昌西航天卫星发shè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州贵、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蜀、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渝、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鄂省华夏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制造基地,华夏西南物理研究院、华夏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
这形成了华夏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华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华夏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渝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都成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阳绵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华夏的避难所”!
而今,这一历时二十年的宏伟工程,基上部竣工。
这也是杨卫平下决心启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中央制定的“43计划”面实施的时候。
“43计划”,是1973年1月5rì,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计划”,是继苏联援建的“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
在6年代华苏关系破裂后。华夏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太祖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到“文革”前期,对外引进几乎完停顿。
7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华美关系缓和,华夏重返联合国,打开了西方对华夏的封锁,为华夏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43计划”的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
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亿元,兴建了7个大型工业项目。投产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项目有武钢的17米轧机、从美国引进彩sè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方案”促使华夏的外贸有了突破xìng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年的4倍,1974年更达到197年的3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华夏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上一世,由于先东后西的国家政策,使得西南地区多项三线建设中建立起来的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陷于困境。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
这一世,杨卫平完可以通过他现今的特殊身份,更进一步加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力求让这个“微缩的华夏”,变成华夏的核心工业地带,从而减缓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并缩其规模。
成立jīng密集团公司,就是启动西部大开发致关重要的一着棋!
依托大三线建设的基础,借助“43计划”的东风,通过他在国外的人脉关系,引进外购一部分用于基础加工的通用jīng密机床,自主研发高jīng密和超jīng密数控机床,在西南核心工业地带建立起现代化的jīng密工业母机体系,从而一举奠定西南重工业在华夏无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同时,组建jīng密集团,从国各地抽调技术骨干,也是杨卫平对国内地方官员思想动态的一次试探。
他想知道,这个时期的华夏官员,有多少人会因为个人的权益而无视中央国一盘棋的宏观大局,从而影响到国防建设大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