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面子论(第1/2页)永乐小郎君

    ()    体面,面子,脸面、颜面。这些词是同一个意思。    只要是人与人之间有可以比较的东西,都可以用这几个词来概括。    爵位、官职、家宅、身上的衣服、佩戴的首饰、出入的马车、婚丧嫁娶的排场,几乎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就有体面。    我是公爵你是侯爵,我比你体面。    我是公爵你是侯爵,可我见你依然很尊敬,你也就有了体面。    我是公爵你是侯爵,可你见我比见其他公爵更加尊敬,我也更有体面。    人生在世,免不了互相给面子,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才是立足之道。    当想到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结论之后,李旭不由得哭笑不得,就连宝儿这么大大咧咧的黄毛丫头,都知道去水房打水之后,给烧火婆子道一个万福,念叨一句:”有劳了。“李景隆怎么就不知道呢?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授李景隆奉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可谓是给足了李景隆体面。    可是李景隆干了些什么?    仗着自己的曹国公爵位是太祖皇帝赐予世袭,自认为比朱棣封的国公要更高一等,李景隆上朝总是位于班列之首。    路遇靖难功臣,对方向李景隆行礼,李景隆却佯装未曾察觉,扬长而去。人前人后北燕军士是“狍子”。每次南北军殴斗,李景隆总是为南军撑腰。    肆意打骂军士,动辄嘲讽翰林内阁手无缚鸡之力,就连李家本族,也出了李旭这档子事。    李景隆竟是不愿给永乐朝上上下下除了朱棣之外,所有人一个体面。    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出李景隆是什么事情没有给朱棣体面,以至于最后朱棣下令罢爵圈禁。不过李旭猜也猜得到,多半就是迁都了。    永乐元年,朱棣应该会提出迁都。李景隆在金陵长大,早已习惯了这边的风水,自然是不愿意搬到苦寒的北燕。这么来看,李景隆不给朱棣体面是早晚的事情,那也就别怪朱棣动手了。    给脸不要脸。这是李旭给李景隆的盖棺定论,想来朱棣要是知道了,也会同意。    不过李景隆现在已经和二房彻底决裂,他的死活李旭已经不关心,接下来要怎么好好享受生活才是李旭当下要考虑的问题。    正在出神想着事情。门外传来了一声低问:“三少爷?”    李旭回过神来,喊了一声:“进来。”只见吴管家开门弯腰进来,关好门,走到李旭床边,弯腰行礼道:“三少爷,唤的前来可有吩咐?”    李旭摇摇头,笑着:“有劳吴管家了,不用站着,坐吧。”    吴管家却径直下跪,磕了一个头,李旭有些奇怪,不知道吴管家为何如此,但听见吴管家带着哭腔:”的该死,的当不起三少爷如此礼遇,三少爷交代的差事的没有办好,连累三少爷受如此重伤。还请三少爷责罚,罚钱罚杖,的都受了。“    李旭甩开心里的思绪,看着吴管家:“这次事情你办的很好,我受伤也是算计在内,只是没告诉你而已,不必自责。倒是我得一声,左都督府上下承你的情了。”    吴管家却是磕头如捣蒜一般:“三少爷这是哪里的话,只要不嫌的粗苯,有事三少爷尽管吩咐的,虽不一定能做的周全,但的一定尽心尽力。”    看看,一个管家都这么知礼,知道给少爷面子,李景隆被圈禁真不冤枉。李旭觉得要是吴管家去当官,多半比李景隆当的要好。    李旭伸出一只手,扶住了下跪的吴管家:“起来,起来,别老动不动跪啊跪的,我这不讲这些。”    吴管家这才站起身来,在床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又向前探出身,低声问道:“三少爷,可是还有吩咐?”    李旭点点头,看着吴管家已然红红的眼眶,却没有直接出口,先绕了个弯子:“七和七媳妇可安顿好了?”    ”安顿好了,在金陵南郊,暂时先找了个茅屋住着,等这段风头过了,就西行去武昌府置庄子。田亩约莫也得买些,只是庄子置于何处,还须三少爷示下。“    ”武昌府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建庄的人又少,以后会是我们李家的粮庄。此事我已去信给父亲,不过不管父亲同不同意,武昌府的庄子我是必定要置的。这样,过了谷雨,就让他们出发,先去荆州寻我父亲,其他的事情我父亲自会给他们安排........“李旭得很慢,好像是在回忆着什么。    ”三少爷?三少爷?“几声呼唤将李旭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李旭发现自己又发呆了。吴管家关切得看着李旭,还以为是受伤的原因。李旭摇摇头,示意自己没事,然后接着:    ”武昌府的事情你记下了,金陵府把这间宅子留着就行,其他的全发卖出去,老宅二房的田直接送给三叔,想来大伯也不好意思再抢了。你去三叔家告知一声,近几日尽快去应府衙门把事办了。“    吴管家有些犹豫,考虑了半晌,才鼓起勇气:”少爷.......这么快就处理老宅的田,武昌府那边最快也要明年入冬才看得见回头钱,那这两年府里的进项......“    李旭知道吴管家的意思,李家是勋贵之家,不可能做什么买卖,自己父亲的那点俸禄还不够李旭的零花钱。平日家里的收入都来自于老宅二房的那几百亩田。不过李旭知道,不但是武昌府今年冬就应该能有些进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