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北齐攻梁一(第1/2页)北朝世兵
() 公元556年,北齐闻陈霸先南下破王僧辩,杀其家属,迎立萧方智为帝。当即怒不可遏,文宣帝敕命萧轨、司马任约和徐嗣徽兵征十万,紧随其后,在陈霸先南下之时,迅速将长江北岸全部夺回。 徐嗣徽将兵数万,抢先占领栅口(安徽无为东南),而后向梁山进攻(安徽和县西南)。意图以梁山为基础之地,兵分两路从南北双向向建康(江苏南京)进攻。 其实徐嗣徽的想法非常的简单,却也直至敌方的心脏。此时正是陈霸先攻杀王僧辩,挤兑北齐势力,拥立萧方智时候最孤立的时候。满朝上下除了自己的三万强兵可用,便再无一人听其指挥。 王僧辩的弟弟与女婿纷纷自立以应对陈霸先,南方萧勃听闻北方大乱,当即占领广州府佣兵自重。萧孜也在东阳郡一带收集兵力,以求自保。 此时占据郢州、采石矶等地,必能制约其胜败。 而南方的杜龛也将兵北上威胁建康的安全,同时伴随着北齐的进攻,如果没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出旬月,陈霸先必然失败。 …… 徐嗣徽将兵十万,实际上精锐之兵不过万余。其实大部分都是工匠和屯兵,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杂兵(火头、搬运、军医、马匹等)。大抵上对于北人而言,行船用兵,最为艰难。 不过他选择的大都是水路两栖兼备的猛士,从采石和郢州南下,行船共需要一千多艘大战船。除了示警的烽燧船,便是行动迅速的冲舟还有大型攻守的楼船。 行军用兵必须要迅速,这是千古行军的道理。不过这等雨绵延,加上粮草军需的问题,想快……也实在快不起来。 周转什么,都需要传递信息。这个年代里,便是叛乱的发生,也得三五才能传递得到地方。何况军事军情这等需要快速反应的事情? 空下着大雨,岸上草色未显,靠近江水的地方也实在跟着滑。众人走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若是一不注意,便会滑倒在上面。这样的气实在有些难以施展。 这时候军士将几匹马弄下船来都显得很吃力,那些马匹也也和人一样,甚至有的马因为驮着重物的缘故,直接将四个蹄子都陷进了泥地里。 萧轨骑上马,登上高坡,向东方望去。徐嗣徽则在军中主持大军的用度,还有造饭的规律和规矩。 行军用兵,在老祖宗看来,首当其冲却并不轻易提及的,恰恰就是吃饭和茅坑。吃饭在春秋时期得挖坑埋锅,不过那时候大多数是吃汤面汤饼汤饭,故而不会特别麻烦。不过直到汉代,戍边亦或是正规军队都吃黍米、粟米,面食,还有葱(古代葱岭)姜和酱(汉代已经有酱了)。 到了后来甚至唐朝时候,便已经流行炒菜了。这个时候的军队就得注意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点火的地方,行军用兵吃不吃冷饭等等。底下的兵士输给饥肠辘辘的也多,输给掩埋不好被人发现蛛丝马迹的也多。 总而言之,行军用兵之将,首当其冲要学会的便是埋锅造饭。胜败的问题非常多,忽略任何一点,都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失败场面。 其次便是挖坑放茅的技巧和用处。古代无数战争之中的往来运用里,中国无疑是最讲求干净的。下至士卒,上至将军都督,大都会讲究卫生。从古代的战争来看,大部分战争里,根本就没有“屎尿遍地,马匹马蹄到处践踏,国人臭不可闻”这样一类的法。 茅坑利用不到位,军中容易引发瘟疫和鼠疫。对于处理各种粪便的细心之处可以还能得知一个将领对于自己行踪去向的把握是否随心所欲。 徐嗣徽与周文育和陈霸先相知,陈霸先也是遍寻蛛丝马迹以成就大事的帝王,故而其对这些事情的处理,一定要高明很多。 西边儿埋锅造饭,东边儿则挖深坑处理粪便和尿水,将领五日必须沐浴,兵士十必须同洗漱。 色依旧昏昏沉沉,这个年代无论南北,雨水都非常的多,自然没人把这些当回事。徐嗣徽转了一大圈儿,将各种事情都处理严密之后,方才骑上马,去追萧轨的去向。 萧轨骑行二里有余,实际上却是在看整个长江还有南方这片土地上的一举一动。之前三人商量过,不过到了实地上,还真的不好施展。 这个气,实在让人恼火。大雾弥漫,远远看过去,空中的雨水倾洒在大地之上如同地贯通在一起一样。行军用兵喜欢这种气,实际上也厌烦这种气。 萧轨看了良久,叹气道:“咱们这一仗,实际上很难打。” 徐嗣徽点头承认:“不错,咱们实在难以应对,如果放弃了水路,咱们这千条战船就很难发挥顺水而下的作用。如果不用则陆上的优势便全部失去了。” 萧轨心中对这件事情非常难以取舍,就好像手中的刀和弩在特殊的环境下必须丢掉一个一样。陆地与水上壤之别,他自己的军队,自己心里还是清楚的。真要和南人打水仗,还真不一定能赢。 徐嗣徽见他沉默良久,便道:“若是以陆上奇袭,便失去了水上的速度。咱们能打到建康,却也耽误了莫大的时间。” 萧轨看着远方际若隐若现的兵马,隐隐有一点草木皆兵的味道。梁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它不仅地势险要,而且还有然的停泊大港。如果不能攻下梁山,夺取水港,战争……可以已经输了不少了。 “战争不能长途奔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