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斩蛇起义(1)(第1/2页)刘邦

    ()    第二章 斩蛇起义    就在那个月夜,刘邦斩蛇之举衍化成两龙之战。传,刘邦离开死蛇之后,死蛇之地就传出老妪的哭声,声音凄惨。见到路人,老妪便向其哭诉缘由:我儿是白帝子,化蛇当道,被赤帝子斩死。    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乡间土路上,走来了一队没精打采的远行者。    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留有短须的男子,看上去有四十多岁,岁月并没有磨蚀他特有的英俊,只是倦意与愁容使他略显缺少豪气,倒是他腰间斜佩的长剑衬出几分大丈夫的威武。    后面一字排开,走着三十几位男子。这些人衣衫褴褛,双臂被缚,脚步沉重。    在他们两侧有五六位持枪拿刀的人,这几位嘴里不停地吆喝着:    “快走,再慢腾腾地走,老子就不客气了。”    “这样拖拖拉拉,什么时候到咸阳骊山?如果不按期到骊山,老子还得为你们把命搭进去。”    “走吧!走吧!能快点就快点。”走在前面的人话了,声音温和,但透露出无奈的心情。    走在前面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走在后面的是一队囚徒和几个押解的官兵。    秦二世元年,秦廷颁布了一项诏令:各郡县遣送罪徒,到骊山修筑始皇陵墓。    大举用兵与大兴土木,秦朝劳动力锐减,劳动力短缺的严酷现实,使秦朝统治者想到了关在监狱中吃白饭的囚犯,于是在全国通向骊山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囚徒大军。    囚徒远移,必有押送者,刘邦就摊上了这份苦差事。    沛县县令接到诏书,便命刘邦带队押解囚徒前往骊山。    刘邦实在不愿接这份苦差事,谁知道这帮家伙在路上会干出什么事情来,再,刘邦也去了一次咸阳,对再次去咸阳附近的骊山也就失去了兴趣。    刘邦曾就此事埋怨过萧何:为何不从中服,沛县这么大,这么多亭长,派谁去不行啊!    命令难违,刘邦还是硬着头皮上路了。    果不出刘邦所料,这帮囚徒刚出沛县县境就出事了。    在囚徒里,除个别杀人越货的强盗外,大多是交不起苛捐杂税的贫苦百姓。    故乡难离。离开妻儿老,前去骊山,且很可能有去无回,人心思逃。    刚出沛县县境就有人乘机逃走了。    刘邦防不胜防,逃跑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到了晚间,更是无法控制。    压,压不得。压急了,这伙人可能与刘邦拼命。哄,不管事,任凭刘邦口干舌燥地讲利害,人家还是牵挂自己的家人。    刘邦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如果囚徒不能按期到达骊山,或者不能按原有人数到达骊山,依秦律,囚徒与刘邦的命运只有一个:被斩首。    刘邦一边走,一边思前想后,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    走到一个大泽边,刘邦想歇歇脚。    “别走了,大伙歇歇脚力。”刘邦不无烦躁地下了命令。    众囚徒一屁股坐在地上,沉默不语。    “几位,喝点酒吧,这酒可解乏。”    这一句呼喊从远处传来。    刘邦向远处一看,乐了。    原来泽中有一亭,这亭是个酒馆。    嗜酒如命的刘邦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心绪不佳的时候。    刘邦不敢离开众囚徒,只得呼店家拿过酒肉,席地而饮。这一饮不要紧,刘邦喝了个痛快淋漓,浑黑地。    喝到日落西山,刘邦也没上路的意思。    刘邦乐了,众囚徒也高兴万分。“不走正好,咱喝不上酒,可也能好好松松筋骨。”众囚徒暗自高兴。    夜幕降临了,刘邦用袖口抹了抹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刘邦睁着醉意朦胧的双眼,看着囚徒,突然,刘邦出了令众人惊讶的话语:    “你们若至骊山,必充当苦役,看来难免一死。”    到此,刘邦顿了顿,提高了嗓门,接着又:    “我今豁出去了,把你们全部释放,给你们一条出路。”    显然,刘邦是借着酒气,才出了这番话。    众囚徒听完刘邦的话,先是愣神,继而如喜从降一般乐坏了。一个个感激涕零,连忙跪倒,叩头称谢。顿时,响起一片头触地的声音。    刘邦替众囚徒一一解开捆绑着的双臂,然后,一挥手,高喊道:    “大家回家吧,这里离沛县不算远。”    在刘邦的声音里,充斥着豪迈的大丈夫气。    众囚徒转身就走,可刚走几步,都不约而同地站住了。    人心换人心:众囚徒想到了刘邦。    “还傻呆着干什么?还不快走!”刘邦。    众人中有一人答话了:    “刘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释放,此恩此德,誓不忘怀,可刘公该如何回县交待?我等不放心呀!”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无感激地:    “你们尽管去吧,我只能远走他乡了,回县只能寻死,我怎能愚蠢到这种地步。”    有恩不报非君子,见情不动非丈夫。    见救命恩人如此豪侠仗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冲击着众人。    眼泪顺着众囚徒的脸颊淌下来。    “我们几个人愿跟随刘公,保卫刘公,同生死,共患难。”十几条汉子向刘邦表示了誓死相随的决心。    听到此话,刘邦也激动万分,用哽噎的声音对众人:    “大家愿走愿留,我刘邦都欢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