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委曲求全的汉王 (5)(第1/2页)刘邦
() 韩信欢喜异常,久受冷遇,屈居人下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整日坐在屋里憧憬着拜受大将的荣耀和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威,同时也在整理着已经思考了若干遍的用兵的战略战术。 半个多月过去了,韩信竟未得到有关他拜将受封的消息,联想到上次拜见刘邦时,刘邦的心不在焉的神态,韩信那颗沸腾的心又渐渐凉了下来,一种不得志和受戏弄的感觉涌上心头,另觅他处的想法再度萌生,他当即收拾行装,也不向萧何通报一声,便孤身出走了。 萧何闻信,如失至宝,他当即选了一匹快马,纵身跃上,加鞭疾驰,大约跑了一百余里;才把韩信追上。 韩信起先不愿回来,但萧何言词恳切,决意挽留,韩信终被动,被萧何追回的韩信果真有那么高的才学谋略吗?刘邦感到疑惑。 “韩信确是旷世奇才,大王如果长久居汉中,韩信无用,大王如要再入关,就应该急用韩信,否则韩信贸然离开,不肯久留了。”萧何还是如此肯定地回答。 刘邦虽然现在仍怀疑韩信的才能,但他向来器重依赖萧何,对萧何做事用人深信不疑。 “丞相韩信可用,我就封他为将,试试优劣。” “大王仅仅封韩信普通将领恐怕仍不会留住韩信。”萧何还不满足。 “那么我就封他为大将。” 萧何连声称好。 “那么现在我就召见韩信,封他为大将军。” “不可不可!”萧何摆手否定,“大王以前对韩信简慢少礼,今要封他为大将军,岂能像召唤士卒那样轻率?” “拜大将应该用什么礼仪?”刘邦征询萧何的意见。 “须先选定黄道吉日,日子确定以后,要预先斋戒,并在校军场修筑坛位,集合全体将士,依礼仪谨慎行事,才是拜将的礼节。” 刘邦笑着道:“拜大将还要这么隆重的礼节么?好!我就按照丞相的意见办理。” 南郑,校军场上彩旗飘扬,汉军全体将士整队排立,庄严肃穆,寂静无声。 今是刘邦拜将的吉日。此前,刘邦已斋戒三日,今晨,他早早起床,仔细梳洗,整肃衣冠。然后出宫上车,在萧何等文武百官的护拥下来到校军场,缓步登上高坛。 公作美。春光明媚,艳阳斜照,整个校军场更显得旌旄变色,甲杖生威。刘邦目视全场,心中顿感欣慰。 丞相萧何也跟着走上坛来,他手捧符印斧铖,走到刘邦面前,躬身把这些象征着权力的器物交给刘邦。 台下顶盔戴甲的将官,翘首注望看这四件器物,他们还不知道这四件器物将会属于他们中间的哪一个人。尤其是樊哙、周勃、灌婴等几位高级将领,他们都曾经百战,屡立战功,更是眼巴巴地瞧着,期盼着幸运之神降临到自己身上。 丞相萧何代王宣命,声震全场。 “请大将登坛行礼。” 一员将官应声而出,健步走上大坛,步履从容沉着。此人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装束极为庄严,头顶金盔,身披金甲,外罩素袍,腰间斜挎一把长剑,浑身上下贯注一种威严。 坛下的将士已经认出,他是治粟都尉韩信。 韩信向北刚刚立定,便有乐工奏起军乐,鸣铙击鼓,响彻云霄,既而吹奏弦管,旋律优美,曲声悠扬,十分悦耳。 赞礼官朗声宣道: “请大将军韩信受礼。” 韩信趋步上前,刘邦将四件器物依次授予韩信,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铖,韩信一一恭敬拜受。 授礼完毕,刘邦高声道: “以后军事均由将军节制,望将军能够善体我意,与士卒同甘共苦;不乱杀,不施虐,除暴安良,匡扶王业。如有蔑视将军权威,违令不从者,尽可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这后几句话,刘邦的声音又提高了几度,显然是针对坛下的将士所讲。 韩信心潮澎湃,长久以来经受的冷遇和屈辱一下子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臣一定竭尽心力,与众将官精诚合作,匡扶王业,以报大王知遇隆恩。”韩信跪拜地上,向刘邦行礼。 刘邦将韩信扶起,让他坐在自己身旁,开口问道: “丞相多次讲明将军有大才,不知将军究竟有何良策?”刘邦要当众考察韩信。 韩信反问:“大王是要向东进击,与项羽为敌吗?” “是。”刘邦仅干脆地讲了一个字。 “若讲勇猛刚强,大王能与项羽相比吗?” “寡人恐不如项羽。” “臣也知道大王不如项羽,但项羽更有不如大王之处。臣曾在项羽手下听差,十分了解项羽为人。项羽叱咤疆场,人人皆惊,但项羽却不能任用良将,此乃所谓匹夫之勇,不足与语大谋。项羽有时也十分仁厚,言语温和,待人热情,遇人有疾病,往往涕泣可怜,与人分食。可是如若他人有功,应该加封,他却十分吝啬,此乃所谓妇人之仁,不足与成大事。” 韩信一针见血,点出了项羽最本质的缺陷和因这种缺陷将必然导致的结果。坛上坛下一片肃然。 韩信继续侃侃而谈: “项羽虽然现在称霸下,役使诸侯,这只是其表面的繁荣。关中之地,蓄积丰实,易守难攻,但他却不踞关中而返回彭城,第一点,他已失去地利。项羽违背义帝先约,恣意妄行,驱逐义帝,分封诸王,私心太重,私人爱将,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