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四国之战(第1/2页)殷宋
朱温的梁朝几乎可以是四面楚歌,八面受敌,日子不好过,要同时对付这么多敌视的邻居,自然不能单打独斗。割据浙东的吴王钱镠、占据楚地的马殷、控制岭南的刘岩,偏安闽地的王审知,南方的这些看似弱的藩镇势力都成了朱温所热衷寻找的盟友,主要目的便是牵制淮南的杨氏集团。
尽管杨行密在天佑二年便过早地因病去世,但他的长子杨渥继承了杨行密的丰厚遗产,在淮南那帮猛将的支持下,继续和朱温对抗,完不承认朱温的梁朝,甚至继续使用唐朝的天佑年号。淮南杨氏集团自然成为朱温在江南的头号眼中钉,朱温为了对付杨氏集团,自然会利用淮南杨氏集团的南方邻居,其中就包括闽地王审知。
开平三年八月,淮南杨氏集团为了破坏朱温的合围阴谋,居然也向王审知派遣了使者,试图和王审知搞好外交关系。
此时淮南杨氏集团的领导者已换成杨行密的另一个儿子杨隆演,至于杨渥,由于自己的不争气,被权臣徐温和张颢干掉,最终徐温成了淮南吴国的实际掌权者。
但徐温似乎并不打算仿效朱温,他宁愿当个曹操型人物,因此杨隆演幸运地保住了性命,只不过成了徐温手中的绝对傀儡和木偶。
尽管吴国的政坛动荡不已,但它的国家实力却并未因此遭受太大损失,还是继续荣登江南地区的头号军事力量,继续和朱温对抗叫板,为了缓和同邻居间的关系,徐温决定向王审知派遣外交使者。
原这是徐温分化瓦解朱温联盟的一步外交妙棋,但由于使者人选的问题,导致弄巧成拙。
徐温派往闽地的使者名叫张知远,他天生嚣张高调,视闽地为一个弱藩镇势力,在闽王面前,张知远举止傲慢、态度嚣张,王审知一再忍让,对方反而更加跋扈了。
原使者来往,即使敌对两国,也不至于涉及性命,可是这个张使者狐假虎威,狗仗人势,态度太恶劣了,吴闽两地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矛盾升级了。
老虎不发威被当是病猫。闽王王审知不再忍让,直接下令把张使者斩首,然后向中原梁朝的皇帝朱温汇报了此事。
朱温表示十分赞赏王审知的这种做法,在精神上支持了闽吴两地的矛盾升级。于是,闽地和淮南彻底恶化,完没有好转的可能性了。
当然,王审知并不惧怕淮南吴国,尽管吴国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闽地,但王审知从一开始就把赌注压在中原朱温梁朝身上,只要朱氏梁朝不完蛋,王审知就要和梁朝拴在一根绳上。
为了向朱温梁朝进贡,王审知何谓下足血,路上交通不便,王审知便派遣进贡使者团从福州海港出发,路经吴的温州、台州、明州,到山东登、莱两州登陆,然后到梁朝的都城开封。
海路风险极高,波涛汹涌、海风巨浪是司空见惯的事,进贡使者团溺毙者十有四五,但王审知毫不动摇,坚持不断!
和淮南的关系闹僵了,那么必须和另外几位邻居搞好外交关系!
闽地的北方邻居是吴的钱镠。
钱镠原是浙东观察使董昌手下的头号军事强人,董昌的一时头脑发狂、狂妄称帝给了钱镠扩张势力的绝佳良机。
经过两年多的讨伐,钱镠终于成功的消灭了董皇帝,并占据了收纳了原董昌的所有地盘,成为唐朝政府正式册封的浙东、浙西节度使,其势力范围包括整个浙东,以及浙西的杭州、湖州、苏州。
朱温的梁朝建立后,钱镠也采取了臣服中原王朝的政策,对朱温称臣进贡,成为朱温的弟马仔。
和朱温结盟,自然会得罪淮南吴国,钱镠和淮南吴国之间基上是战火连天、战事不断,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王审知自然要和钱镠搞好外交关系。
闽地南方的邻居是割据岭南的刘岩。
岭南不毛之地,其实并非割据称霸者的理想场所,所以岭南节度使走马观光式的换了好几拨,最终在刘隐手中生根落地。
刘隐的祖先是河南人,因经商而迁移至岭南一带,其父亲刘谦因攻打黄巢军队有功,而被封为封州刺史。刘谦死后,长子刘隐继任封州刺史。
乾宁年间,岭南节度使刘崇龟病逝,朝廷任命唐朝宗室李知柔为岭南节度使,但李知柔还没走到岭南治所广州,广州城的守将卢琚和谭宏玘便率兵叛乱,吓得李知柔躲在湖南,不敢再往南行进。
关键时刻,刘隐挺身而出,率封州兵成功镇压了卢、谭叛乱,迎李知柔入广州,被李知柔任命为行军司马。
尽管刘隐立下赫赫战功,但要想登上岭南节度使的高位,似乎还不够火候,但随即机会再次光临刘隐。
光化元年十二月,岭南地区再度发生叛乱,韶州刺史曾兖和广州守将王怀勾结,攻打广州,又是刘隐挺身而出,击退叛军,确保了广州的安。
但曾兖的部属刘潼又占据浈阳、浛匡两地继续作乱,刘隐着除恶务尽的原则,再次出兵,彻底解决了这场叛乱。李知柔很快被唐朝政府召回,门下侍郎徐彦若为新的岭南节度使。
作为文官的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